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2回复

[猎奇]一败再败,金兀术给秦桧写密信,阴险内容被披露,难怪岳飞会蒙冤[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220
金币
1554
道行
19523
原创
29381
奖券
18047
斑龄
200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6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1:07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9-30) —

金人背盟南侵与南宋朝廷的暗流涌动

绍兴九年(1139年)盛夏时节,金朝政局突变。主战派领袖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发动政变,血洗朝中主和派大臣,一举掌控军政大权。此时距宋金和议签订尚不足两年,但野心勃勃的完颜宗弼为巩固权位,竟在盟约墨迹未干、歃血为盟的誓言犹在耳边之际,悍然撕毁和约,集结大军南下攻宋。 金人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本性已为南宋朝野所共知。然而面对此次金人毁约,南宋内部却因立场不同而反应迥异。 宋高宗赵构虽非昏庸之辈,但靖康之变的阴影始终笼罩心头。这位生性懦弱的君主表面义正词严地谴责金人,内心早已盘算着求和之策。他曾在朝堂上痛斥:夷狄如禽兽,不知信义为何物,不足为奇。可恨的是我朝士大夫不能持守气节,竟有投敌叛国者,此风若长,国将不国!这番冠冕堂皇的言论,实则是将和议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失节的士大夫。

高宗之所以尚能保持镇定,是因他深知南宋军力已非昔日可比。以岳飞为首的中兴四将坐镇各方,给了他周旋的底气。 而权相秦桧的处境则更为微妙。按惯例,和议既破,他必将面临铺天盖地的弹劾,唯有引咎辞职方能自保。但老谋深算的秦桧早已布局——主战派大臣多被贬黜,台谏要职尽为党羽把持。真正令他寝食难安的,是难以揣测的帝王心思。

为探明圣意,秦桧先派心腹御史中丞王次翁进言:国事多变,若因小挫辄易宰相,新相未必贤于旧相,且更替之际党争纷起,非数月不能安定,于国事无补。望陛下慎之。这番看似忠心的谏言,实则是为秦桧开脱。高宗心领神会,竟点头称是。 秦桧仍不放心,又遣给事中试探性地提议起用主战派领袖张浚。果然触及高宗逆鳞,龙颜大怒道:宁可亡国,也不用此人!这脱口而出的气话,彻底暴露了高宗苟且偷安的本性。秦桧心中大石落地。 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在金军压境时,既能保全颜面,又能暗中求和?此前主和立场过于鲜明,如今急需一个冠冕堂皇的转圜说辞。关键时刻,司勋员外郎张嵲献上《尚书》名句: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意为德行本无定规,以善为准则即可;善亦无常态,合乎本心即是善。秦桧如获至宝——昔日主和是为国为民,今日主战亦是赤胆忠心,何来矛盾? 得此理论依据,秦桧立即大张旗鼓地表示要亲赴前线,督师讨逆,并将这句圣人之言呈献高宗。君臣二人心照不宣,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就此拉开帷幕:朝廷一面悬重赏擒杀完颜宗弼,一面任命韩世忠、张俊、岳飞为招讨使,摆出誓师北伐的架势。 金军分四路南侵,南宋则分兵三路迎敌。完颜宗弼亲率主力直扑中部战场,与岳飞、张俊、刘锜三军对峙。首战告捷的是刘锜。这位新任东京副留守本欲率军赴任,途经顺昌时突遭十万金军围城。高宗、秦桧闻讯竟下诏命其择利班师。刘锜愤然抗命,率八字军以少胜多,杀得金军尸横遍野。完颜宗弼狼狈逃窜,哀叹:入中原十五年,唯二败:一败于吴玠因地势不利,今败于刘锜,是真刀真枪打不过! 此时驻军三年的岳飞终于获准出战,却从朝廷转发的德无常师中看穿秦桧用心,在营中怒斥:奸臣巧言令色,欺君罔上!君臣大义乃天理,为相者岂能当面欺君?更令他忧心的是高宗的掣肘:诏书明令进军不得越过光州、蔡州,等于主动放弃黄河以南大片疆土。为制约岳飞,朝廷还派李若虚为监军。所幸李若虚深明大义,支持岳飞违诏北伐。

绍兴十年六月,岳飞挥师北上,连战连捷:牛皋、孙显首战告捷;张宪连克蔡州、颍昌;王贵收复郑州;梁兴联络义军收复多县。七月,岳飞进驻郾城,若得朝廷全力支持,直捣黄龙指日可待。但高宗心存忌惮,张俊保存实力,刘锜奉命不动,致使岳飞孤军深入。 完颜宗弼抓住战机,亲率精锐骑兵直扑郾城。岳飞命岳云率背嵬军迎敌,临阵厉声道:只许胜不许败,违令者斩!激战中岳飞亲率四十骑冲锋,左右开弓,箭无虚发。金军派出王牌铁浮图——三骑连环的重甲骑兵,岳飞令步兵以长刀专砍马腿,大破之。完颜宗弼溃逃时痛哭:自起兵以来,全赖此军制胜,今竟毁于一旦!

郾城大捷后,完颜宗弼转攻颍昌,又被岳飞、岳云父子合力击溃。张宪在临颍再传捷报,阵斩金军万夫长(完颜宗弼女婿)。杨再兴率三百骑力战数万金军,全部壮烈殉国,遗体火化竟得箭镞两升。金军从此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乘胜追击,直抵朱仙镇,距汴京仅四十五里。河北义军纷纷响应,岳飞豪言: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完颜宗弼几欲北逃,却被一儒生劝阻: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飞自身难保,岂能成功?完颜宗弼恍然大悟,致信秦桧:你日日请和,岳飞却欲取河北,且杀我婿,此仇必报。杀岳飞,和议可成。 此时高宗、秦桧已起杀心:若岳飞真迎回二圣,帝位谁属?即便不成,万一兵败危及自身又如何?对秦桧而言,杀岳飞更是保住相位的关键。于是,在完颜宗弼密信送达半年内,绍兴十一年腊月廿九,岳飞冤死狱中。

经略中原二十秋,功多过少未全酬。丹心似石凭谁诉,空自游魂遍九州。千年之后,岳武穆精忠报国的赤忱,仍令后人扼腕叹息。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前天 15:2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7464
金币
393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72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79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2:27
金兀术(完颜宗弼)在军事失利后给秦桧的密信,是导致岳飞蒙冤的关键政治阴谋。结合史料分析如下:

⚔️ 一、金兀术密信的核心内容与背景
军事失利后的政治操作
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在郾城、颍昌等战役中被岳飞击败,金军主力遭受重创。为扭转战局,金兀术选择利用南宋朝廷内部的主和派,向秦桧传递密信,提出议和条件:“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必须除掉岳飞,金朝才同意和谈)。这一要求被秦桧视为巩固自身权位的机会。

密信的阴险性
金兀术深谙南宋朝廷的求和心理,信中明确将岳飞视为金国南侵的最大障碍。通过威胁终止和谈,迫使秦桧对主战派采取极端手段。

🏛️ 二、秦桧与宋高宗的合谋
秦桧的动机

自保权位:秦桧因前期力主和议失败,面临朝野弹劾。金兀术的密信为其提供了“戴罪立功”的机会,通过除掉岳飞重新获得金国信任。
瓦解主战派: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的兵权被解除(调任枢密院虚职),张俊倒戈协助诬陷,主战派力量遭系统性削弱。
宋高宗的默许
宋高宗赵构虽知岳飞冤屈,但为保全皇位与偏安局面,选择牺牲岳飞:

恐惧钦宗归朝:若岳飞北伐成功迎回徽、钦二帝,其帝位合法性将受挑战。
厌战心理:高宗曾直言“宁至覆国,不用此人(主战派张浚)”,暴露其苟安本质。
⚖️ 三、密信如何直接导致岳飞蒙冤
构陷罪名的流程

解除兵权(1141年4月):岳飞被调离军队,剥夺指挥权。
罗织“谋反”证据:秦桧党羽万俟卨等捏造岳飞“拥兵自重”“延误战机”等罪名。
最终冤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于大理寺狱中。
密信的政治作用
金兀术的要求成为秦桧行动的直接指令,而高宗为求和妥协,纵容冤案发生。正如史料所述:“岳飞之死,非死于狱,死于秦桧与金人之约也。”

💎 四、历史启示:冤案的必然性
君相勾结的牺牲品
秦桧以“德无常师,主善为师”的诡辩合理化自身变节(从主和到“假战真和”),而高宗需秦桧承担骂名以维持统治合法性。
南宋军事优势的葬送

岳飞死后,南宋丧失北伐良机。绍兴和议(1141年)划定淮河至大散关为界,向金称臣纳贡,彻底坐实偏安格局。
💡 总结:金兀术的密信并非独立事件,而是宋金政治博弈的缩影。岳飞之死本质是南宋统治集团为妥协投降扫除障碍的必然结果,其蒙冤过程折射出专制皇权下忠良悲剧的历史循环。至今杭州岳飞墓前秦桧跪像,仍是后世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审判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前天 15:2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0391
金币
447923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50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7:32
金人背盟南侵与南宋朝廷的暗流涌动

绍兴九年(1139年)盛夏时节,金朝政局突变。主战派领袖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发动政变,血洗朝中主和派大臣,一举掌控军政大权。此时距宋金和议签订尚不足两年,但野心勃勃的完颜宗弼为巩固权位,竟在盟约墨迹未干、歃血为盟的誓言犹在耳边之际,悍然撕毁和约,集结大军南下攻宋。

金人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本性已为南宋朝野所共知。然而面对此次金人毁约,南宋内部却因立场不同而反应迥异。

宋高宗赵构的矛盾心态

宋高宗赵构虽非昏庸之辈,但靖康之变的阴影始终笼罩心头。这位生性懦弱的君主表面义正词严地谴责金人,内心早已盘算着求和之策。他曾在朝堂上痛斥:“夷狄如禽兽,不知信义为何物,不足为奇。可恨的是我朝士大夫不能持守气节,竟有投敌叛国者,此风若长,国将不国!”这番冠冕堂皇的言论,实则是将和议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失节的士大夫。

高宗之所以尚能保持镇定,是因他深知南宋军力已非昔日可比。以岳飞为首的中兴四将坐镇各方,给了他周旋的底气。

权相秦桧的微妙处境

而权相秦桧的处境则更为微妙。按惯例,和议既破,他必将面临铺天盖地的弹劾,唯有引咎辞职方能自保。但老谋深算的秦桧早已布局——主战派大臣多被贬黜,台谏要职尽为党羽把持。真正令他寝食难安的,是难以揣测的帝王心思。

为探明圣意,秦桧先派心腹御史中丞王次翁进言:“国事多变,若因小挫辄易宰相,新相未必贤于旧相,且更替之际党争纷起,非数月不能安定,于国事无补。望陛下慎之。”这番看似忠心的谏言,实则是为秦桧开脱。高宗心领神会,竟点头称是。

秦桧仍不放心,又遣给事中试探性地提议起用主战派领袖张浚。果然触及高宗逆鳞,龙颜大怒道:“宁可亡国,也不用此人!”这脱口而出的气话,彻底暴露了高宗苟且偷安的本性。秦桧心中大石落地。

如何在金军压境时求和?

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在金军压境时,既能保全颜面,又能暗中求和?此前主和立场过于鲜明,如今急需一个冠冕堂皇的转圜说辞。关键时刻,司勋员外郎张嵲献上《尚书》名句:“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意为德行本无定规,以善为准则即可;善亦无常态,合乎本心即是善。秦桧如获至宝——昔日主和是为国为民,今日主战亦是赤胆忠心,何来矛盾?

得此理论依据,秦桧立即大张旗鼓地表示要亲赴前线,督师讨逆,并将这句圣人之言呈献高宗。君臣二人心照不宣,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就此拉开帷幕:朝廷一面悬重赏擒杀完颜宗弼,一面任命韩世忠、张俊、岳飞为招讨使,摆出誓师北伐的架势。

金军南侵与南宋反击

金军分四路南侵,南宋则分兵三路迎敌。完颜宗弼亲率主力直扑中部战场,与岳飞、张俊、刘锜三军对峙。首战告捷的是刘锜。这位新任东京副留守本欲率军赴任,途经顺昌时突遭十万金军围城。高宗、秦桧闻讯竟下诏命其择利班师。刘锜愤然抗命,率八字军以少胜多,杀得金军尸横遍野。完颜宗弼狼狈逃窜,哀叹:“入中原十五年,唯二败:一败于吴玠因地势不利,今败于刘锜,是真刀真枪打不过!”

此时驻军三年的岳飞终于获准出战,却从朝廷转发的“德无常师”中看穿秦桧用心,在营中怒斥:“奸臣巧言令色,欺君罔上!君臣大义乃天理,为相者岂能当面欺君?”更令他忧心的是高宗的掣肘:诏书明令进军不得越过光州、蔡州,等于主动放弃黄河以南大片疆土。为制约岳飞,朝廷还派李若虚为监军。所幸李若虚深明大义,支持岳飞违诏北伐。

绍兴十年六月,岳飞挥师北上,连战连捷:牛皋、孙显首战告捷;张宪连克蔡州、颍昌;王贵收复郑州;梁兴联络义军收复多县。七月,岳飞进驻郾城,若得朝廷全力支持,直捣黄龙指日可待。但高宗心存忌惮,张俊保存实力,刘锜奉命不动,致使岳飞孤军深入。

完颜宗弼抓住战机,亲率精锐骑兵直扑郾城。岳飞命岳云率背嵬军迎敌,临阵厉声道:“只许胜不许败,违令者斩!”激战中岳飞亲率四十骑冲锋,左右开弓,箭无虚发。金军派出王牌铁浮图——三骑连环的重甲骑兵,岳飞令步兵以长刀专砍马腿,大破之。完颜宗弼溃逃时痛哭:“自起兵以来,全赖此军制胜,今竟毁于一旦!”

郾城大捷后,完颜宗弼转攻颍昌,又被岳飞、岳云父子合力击溃。张宪在临颍再传捷报,阵斩金军万夫长(完颜宗弼女婿)。杨再兴率三百骑力战数万金军,全部壮烈殉国,遗体火化竟得箭镞两升。金军从此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乘胜追击,直抵朱仙镇,距汴京仅四十五里。河北义军纷纷响应,岳飞豪言:“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完颜宗弼几欲北逃,却被一儒生劝阻:“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飞自身难保,岂能成功?”完颜宗弼恍然大悟,致信秦桧:“你日日请和,岳飞却欲取河北,且杀我婿,此仇必报。杀岳飞,和议可成。”

岳飞之死

此时高宗、秦桧已起杀心:若岳飞真迎回二圣,帝位谁属?即便不成,万一兵败危及自身又如何?对秦桧而言,杀岳飞更是保住相位的关键。于是,在完颜宗弼密信送达半年内,绍兴十一年腊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岳飞冤死狱中。

经略中原二十秋,功多过少未全酬。丹心似石凭谁诉?空自游魂遍九州。千年之后,“精忠报国”的岳武穆仍令后人扼腕叹息。

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上的博弈。南宋朝廷内部的复杂斗争最终导致了岳飞悲剧性的命运。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