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背盟南侵与南宋朝廷的暗流涌动
绍兴九年(1139年)盛夏时节,金朝政局突变。主战派领袖完颜宗弼(即金兀术)发动政变,血洗朝中主和派大臣,一举掌控军政大权。此时距宋金和议签订尚不足两年,但野心勃勃的完颜宗弼为巩固权位,竟在盟约墨迹未干、歃血为盟的誓言犹在耳边之际,悍然撕毁和约,集结大军南下攻宋。
金人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本性已为南宋朝野所共知。然而面对此次金人毁约,南宋内部却因立场不同而反应迥异。
宋高宗赵构的矛盾心态
宋高宗赵构虽非昏庸之辈,但靖康之变的阴影始终笼罩心头。这位生性懦弱的君主表面义正词严地谴责金人,内心早已盘算着求和之策。他曾在朝堂上痛斥:“夷狄如禽兽,不知信义为何物,不足为奇。可恨的是我朝士大夫不能持守气节,竟有投敌叛国者,此风若长,国将不国!”这番冠冕堂皇的言论,实则是将和议失败的责任全部推给失节的士大夫。
高宗之所以尚能保持镇定,是因他深知南宋军力已非昔日可比。以岳飞为首的中兴四将坐镇各方,给了他周旋的底气。
权相秦桧的微妙处境
而权相秦桧的处境则更为微妙。按惯例,和议既破,他必将面临铺天盖地的弹劾,唯有引咎辞职方能自保。但老谋深算的秦桧早已布局——主战派大臣多被贬黜,台谏要职尽为党羽把持。真正令他寝食难安的,是难以揣测的帝王心思。
为探明圣意,秦桧先派心腹御史中丞王次翁进言:“国事多变,若因小挫辄易宰相,新相未必贤于旧相,且更替之际党争纷起,非数月不能安定,于国事无补。望陛下慎之。”这番看似忠心的谏言,实则是为秦桧开脱。高宗心领神会,竟点头称是。
秦桧仍不放心,又遣给事中试探性地提议起用主战派领袖张浚。果然触及高宗逆鳞,龙颜大怒道:“宁可亡国,也不用此人!”这脱口而出的气话,彻底暴露了高宗苟且偷安的本性。秦桧心中大石落地。
如何在金军压境时求和?
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在金军压境时,既能保全颜面,又能暗中求和?此前主和立场过于鲜明,如今急需一个冠冕堂皇的转圜说辞。关键时刻,司勋员外郎张嵲献上《尚书》名句:“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意为德行本无定规,以善为准则即可;善亦无常态,合乎本心即是善。秦桧如获至宝——昔日主和是为国为民,今日主战亦是赤胆忠心,何来矛盾?
得此理论依据,秦桧立即大张旗鼓地表示要亲赴前线,督师讨逆,并将这句圣人之言呈献高宗。君臣二人心照不宣,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就此拉开帷幕:朝廷一面悬重赏擒杀完颜宗弼,一面任命韩世忠、张俊、岳飞为招讨使,摆出誓师北伐的架势。
金军南侵与南宋反击
金军分四路南侵,南宋则分兵三路迎敌。完颜宗弼亲率主力直扑中部战场,与岳飞、张俊、刘锜三军对峙。首战告捷的是刘锜。这位新任东京副留守本欲率军赴任,途经顺昌时突遭十万金军围城。高宗、秦桧闻讯竟下诏命其择利班师。刘锜愤然抗命,率八字军以少胜多,杀得金军尸横遍野。完颜宗弼狼狈逃窜,哀叹:“入中原十五年,唯二败:一败于吴玠因地势不利,今败于刘锜,是真刀真枪打不过!”
此时驻军三年的岳飞终于获准出战,却从朝廷转发的“德无常师”中看穿秦桧用心,在营中怒斥:“奸臣巧言令色,欺君罔上!君臣大义乃天理,为相者岂能当面欺君?”更令他忧心的是高宗的掣肘:诏书明令进军不得越过光州、蔡州,等于主动放弃黄河以南大片疆土。为制约岳飞,朝廷还派李若虚为监军。所幸李若虚深明大义,支持岳飞违诏北伐。
绍兴十年六月,岳飞挥师北上,连战连捷:牛皋、孙显首战告捷;张宪连克蔡州、颍昌;王贵收复郑州;梁兴联络义军收复多县。七月,岳飞进驻郾城,若得朝廷全力支持,直捣黄龙指日可待。但高宗心存忌惮,张俊保存实力,刘锜奉命不动,致使岳飞孤军深入。
完颜宗弼抓住战机,亲率精锐骑兵直扑郾城。岳飞命岳云率背嵬军迎敌,临阵厉声道:“只许胜不许败,违令者斩!”激战中岳飞亲率四十骑冲锋,左右开弓,箭无虚发。金军派出王牌铁浮图——三骑连环的重甲骑兵,岳飞令步兵以长刀专砍马腿,大破之。完颜宗弼溃逃时痛哭:“自起兵以来,全赖此军制胜,今竟毁于一旦!”
郾城大捷后,完颜宗弼转攻颍昌,又被岳飞、岳云父子合力击溃。张宪在临颍再传捷报,阵斩金军万夫长(完颜宗弼女婿)。杨再兴率三百骑力战数万金军,全部壮烈殉国,遗体火化竟得箭镞两升。金军从此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乘胜追击,直抵朱仙镇,距汴京仅四十五里。河北义军纷纷响应,岳飞豪言:“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完颜宗弼几欲北逃,却被一儒生劝阻:“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飞自身难保,岂能成功?”完颜宗弼恍然大悟,致信秦桧:“你日日请和,岳飞却欲取河北,且杀我婿,此仇必报。杀岳飞,和议可成。”
岳飞之死
此时高宗、秦桧已起杀心:若岳飞真迎回二圣,帝位谁属?即便不成,万一兵败危及自身又如何?对秦桧而言,杀岳飞更是保住相位的关键。于是,在完颜宗弼密信送达半年内,绍兴十一年腊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岳飞冤死狱中。
经略中原二十秋,功多过少未全酬。丹心似石凭谁诉?空自游魂遍九州。千年之后,“精忠报国”的岳武穆仍令后人扼腕叹息。
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政治上的博弈。南宋朝廷内部的复杂斗争最终导致了岳飞悲剧性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