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猎奇]夺门之变后,朱祁镇第一个要杀的为什么于谦?换你也会这么做[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833
金币
3020
道行
19523
原创
29486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49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17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1) —

在明朝历史上,提到那些让人感到遗憾的人物,于谦一定会榜上有名。许多人对他感到惋惜,认为这个忠诚坚守北平、力挽狂澜的忠臣,绝不应该死在朱祁镇的刀下。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从朱祁镇的立场出发,复位后的他几乎不得不清除掉于谦这个隐患。
一、土木堡之变
1449年,年轻的朱祁镇亲自带兵征讨瓦剌,结果在战斗中遭遇惨败,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瓦剌军俘虏。这个消息迅速传回了北京,举国震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局,朝中没有人能够立刻采取有效行动,然而此时,于谦挺身而出。
他迅速组织起了大规模的勤王兵,布置防线,甚至在京城外的九门之外布下了22万大军,配备了数十万的火器。而与此同时,他与孙太后暗中策划,迅速将朱祁钰从监国的位置提升为帝位,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景泰政权便稳稳地立了起来。
可以说,当时朱祁镇还在瓦剌的敌营中焦急地想着如何返回时,大明的“皇帝身份”已经被废掉,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谦一手推动的。从这一刻开始,于谦不仅仅是一个忠诚的大臣,他还成为了亲手将朱祁镇推下皇位的“罪魁祸首”。
二、京师保卫战
当瓦剌人押着朱祁镇来到北京城下时,他们以为自己手握了制胜的筹码,毕竟他们手里有明朝的皇帝。可是,于谦却没有丝毫犹豫,果断下令开炮,顿时打得瓦剌军措手不及。

记载中提到,彰义门一役中,仅仅是火药的消耗就达到二十万斤。于谦完全没有顾及到朱祁镇的安危,炮火打得离朱祁镇被俘的营地也非常近。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极为正义的决策,是一次冷静且果断的军事行动;但从朱祁镇的个人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种致命的羞辱:自己活着,却成了“可以被牺牲的皇帝”。

想象一下,当时在瓦剌军营中的朱祁镇,内心该是多么的寒冷与失望。
三、支持朱祁钰废立太子
景泰三年,朱祁钰决定废除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太子身份,改立自己的亲儿子为太子。这个问题在朝堂上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于谦身上,大家都在等他表态。
然而,于谦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这一句话,实际上等于明确地支持了景泰帝废除太子的决定。对于朱祁镇而言,这一刀比火炮还要致命,不仅仅是他被迫退位做了太上皇,连自己的儿子也被剥夺了继承皇位的权利,而于谦正是推动这一切的关键人物之一。
于是,历史便留下了这样一个悖论: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于谦的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为了国家大义,但从朱祁镇的角度来看,这些选择无疑是一次次的背叛与羞辱。

四、夺门之变之后的清算

1457年,石亨、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成功让朱祁镇重新登上了皇位。
朱祁镇心里清楚,自己复位的最大障碍,正是当年“立弟废兄、炮轰太上皇、支持废储”的于谦。因此,在重新掌权的第一时间,朱祁镇以“谋为不轨,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于谦处死。
无论后人如何评判,这一决定既是对旧怨的清算,也是巩固皇权的必要举措。
于谦无疑是明朝为数不多的真正忠臣,他曾经守住了北京,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然而,在朱祁镇的眼中,于谦却成了那个背叛自己、剥夺自己皇位,甚至威胁自己皇权的政敌。
朱祁镇出生仅四个月,就被立为太子。为了让太子身份无可指摘,他的父亲,皇帝朱瞻基,废除了原皇后胡善祥,并将贵妃孙氏立为新的皇后。这一举动确保了太子的地位不会受到质疑。

朱祁镇在太子的位置上待了七年,终于继位成为了明英宗,年仅九岁。虽然年幼,但他很快适应了皇帝的角色,开始接管朝政。14年后,他完全亲政,权力逐渐集中到自己手中。
然而,朱祁镇刚刚开始亲政,就十分宠信与自己一起长大的太监王振。王振不仅掌控了大量财富,还得罪了蒙古瓦剌部。瓦剌部决定进攻明朝,局势变得危急。此时,王振劝说年轻的朱祁镇亲自带兵出征。年仅21岁的朱祁镇便决定带着25万大军征讨瓦剌,然而,结果却是被瓦剌部俘虏。

经过一年的俘虏生涯,22岁的朱祁镇终于被瓦剌释放,回到了紫禁城。但回到宫中后,等待他的却是一个极其悲惨的现实——他已经成为了太上皇,而他的弟弟朱祁钰在他被俘期间接替了皇位。

年仅22岁的朱祁镇,虽然已经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人生,但回过头来看,他依然是一个年轻的皇帝。重返紫禁城的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权力的中心。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虽然刚刚登基不到一年,却已经对他构成了威胁。朱祁钰担心朱祁镇会重新争夺皇位,于是决定将他囚禁起来。
朱祁镇的囚禁生活异常艰苦,虽然他名义上是太上皇,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待遇。没有了朝堂上的权力和昔日的大臣们的敬拜,他的生活显得非常孤寂。只有两匹马和一顶轿子把他送到位于紫禁城外的一处偏僻院落——南宫。

南宫地处荒僻之地,四周环境恶劣,人迹罕至。为了防止朱祁镇逃脱,朱祁钰不仅命令砍掉周围的树木,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还将南宫大门上的锁灌上铅,完全封闭了这个地方。夏季酷热难耐,南宫没有任何避暑的设施,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朱祁镇的日常食物,只能通过墙上的小洞传送。
作为太上皇后的钱氏,为了生活,只得日夜辛勤劳动,纺织和变卖女红以维持家计。尽管这些情况看似苛刻,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了掩盖真相。朱祁钰对待朱祁镇并非无情,实际上,在朱祁镇囚禁的七年里,朱祁钰多次派遣美女送到南宫,朱祁镇也没有拒绝,甚至在囚禁期间生下了九个孩子。可以说,朱祁镇并没有受到生活上的过度剥夺。若南宫生活如此贫困,钱皇后怎能养育九个孩子?
尽管朱祁钰从未有意杀害朱祁镇,但他显然不希望哥哥过度干涉政务。朱祁镇的困境,更多的是因为他曾是皇帝,而现在不得不接受囚禁。过了七年,朱祁钰因病重而垂危,朱祁镇终于推开了南宫的大门,重新回到了帝位,完成了“两废两立”的历史奇迹。
朱祁镇重登皇位后,大肆抨击朱祁钰的不仁不义,然而,在朱祁镇去世后,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位,并恢复了朱祁钰的封号和待遇。如果朱祁钰真的那么可恨,朱见深如何能为自己的叔叔平反呢?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8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415
金币
553918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1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6:55
于谦之死与朱祁镇复位:历史悲剧的多维解读

您提供的内容深刻揭示了明朝中期一段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于谦的悲剧命运与朱祁镇(明英宗)的复位之路。这段历史不仅是个人恩怨的交织,更是皇权斗争、国家危局与人性复杂性的集中体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历史事件:

一、于谦:忠臣形象与“隐患”标签的双重性

于谦在明朝历史上以“忠臣”形象深入人心,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更是千古绝唱。但在朱祁镇眼中,他却是一个必须清除的“隐患”。这种认知差异源于以下几个关键事件:

1. 土木堡之变后的“废君”之举
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明朝陷入空前危机。于谦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南迁,并与孙太后策划,迅速拥立朱祁镇之弟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一决策虽拯救了明朝社稷,却直接剥夺了朱祁镇的皇位。对于被俘的朱祁镇而言,在敌营中得知自己已被“废黜”,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创伤。正如您所述,“于谦成为了亲手将朱祁镇推下皇位的‘罪魁祸首’”。

2. 京师保卫战中的“冷酷”决策
瓦剌首领也先企图以朱祁镇为人质逼迫明朝投降,并率军逼近北京。于谦在保卫战中下令全力抵抗,甚至不惜将炮火对准朱祁镇所在的瓦剌阵营。据记载,彰义门一役消耗火药二十万斤,炮火距离朱祁镇极近。从国家层面看,这是“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正确选择;但从朱祁镇个人角度看,这无疑是将其视为“可牺牲的棋子”,这种羞辱感深深烙印在其心中。

3. 支持废立太子的关键表态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为巩固帝位,欲废除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己子朱见济。此事引发朝堂争议,于谦以“此乃陛下家事”一句表态,实质上默认并支持了朱祁钰的决定。这一举动彻底断绝了朱祁镇一脉的继承希望,在朱祁镇看来,于谦不仅是夺其皇位者,更是夺其子嗣继承权的帮凶。

二、朱祁镇复位的心理动因与政治逻辑

1457年“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位。从其立场出发,清除于谦并非单纯出于个人仇恨,更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考量:

1. 皇权合法性重建的需求
朱祁镇复位后,急需确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夺门之变”本身带有政变性质,若不彻底清算“景泰政权”的核心人物,其统治根基将不稳固。于谦作为拥立朱祁钰、主导“废兄立弟”的核心人物,自然成为首要目标。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复辟无名”,精准点出了清除于谦的政治必要性——通过诛杀于谦,将复位行为包装为“拨乱反正”,而非简单的权力篡夺。

2. 消除潜在威胁的必然选择
于谦在朝中威望极高,且掌握兵权(时任兵部尚书)。若保留于谦,其可能成为未来政治斗争中的不确定因素。朱祁镇深知,于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其复位正当性的挑战。正如您所述,“自己复位的最大障碍,正是当年‘立弟废兄、炮轰太上皇、支持废储’的于谦”。

3. 个人情感与权力欲望的交织
被俘七年、囚禁七年的经历,在朱祁镇心中积累了深厚的怨恨。复位后的他需要通过惩罚“仇敌”来宣泄情绪,并彰显权威。于谦作为这一切变故的重要推动者,自然成为其报复的对象。这种个人情感与权力欲望的结合,加速了于谦悲剧的发生。

三、“夺门之变”背后的深层历史背景

朱祁镇能够轻易复位,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景泰帝朱祁钰的身体状况与政治失误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突发重病,且此前因太子朱见济夭折而无嗣,皇位继承问题再次凸显。其健康状况不佳使其无力应对政变,也为石亨、徐有贞等人的行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2. 传统正统观念的影响
明朝士大夫普遍认同“嫡长子继承制”。朱祁镇作为明宣宗嫡长子,其正统性在多数大臣心中根深蒂固。景泰帝继位被视为“权宜之计”,一旦英宗回归,恢复其帝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这种观念使得复位过程中阻力较小,许多大臣甚至默认或支持朱祁镇复辟。

3. 石亨等人的野心与推动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因各种原因(如石亨不满景泰帝削夺其权力)密谋复辟。他们利用孙太后的支持和朱祁镇的正统地位,发动政变。由于准备充分且行动迅速,“夺门之变”几乎兵不血刃便取得成功。

四、历史悖论:国家大义与个人恩怨的冲突

于谦的悲剧深刻体现了历史中的悖论:

- 从国家视角:于谦的行为无可指责。他力挽狂澜挽救明朝于危亡之际,其决策均以社稷安危为重。“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 从个人视角:朱祁镇的经历充满屈辱与痛苦。被俘、被废、被囚的经历使其对一切可能威胁其权力的人产生警惕与仇恨。

这种视角差异导致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后人多同情于谦的忠贞与冤屈,但也需理解朱祁镇复位后的处境与动机。正如您所言,“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于谦的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为了国家大义,但从朱祁镇的角度来看,这些选择无疑是一次次的背叛与羞辱。”

五、后续影响:历史记忆与政治遗产

- 于谦的身后荣光:尽管被冤杀,但于谦的清廉与忠勇很快得到平反。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为其昭雪,并恢复名誉。后世更将其列为“明代第一忠臣”,其事迹被编入教材,精神永存。
- 朱祁镇的形象转变:复位初期的残暴(诛杀于谦、废黜朱祁钰)使其形象受损,但后期他任用贤臣、废除宫妃殉葬制度等举措,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声誉。
- 明代政治格局的变化:“夺门之变”暴露了明朝政治的脆弱性,此后皇权斗争更加激烈,宦官专权等问题愈演愈烈。

结语

于谦之死与朱祁镇复位是明朝历史上一段令人扼腕的插曲。它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皇权时代不可避免的政治冲突缩影。当我们站在不同立场审视这段历史时,既能感受到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的坚毅品格,也能理解朱祁镇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心态。历史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让我们在是非对错之外,看到人性的多面性与时代的局限性。正如您最后提到的,“如果朱祁钰真的那么可恨,朱见深如何能为自己的叔叔平反呢?”这一反问恰说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正义或许迟到,但终将显现。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8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4477
金币
460423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9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0:50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杀于谦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帝王权术和政局现实看,这一选择具有逻辑必然性:

⚖️ 一、政治合法性的终极博弈
否定景泰政权的关键符号
于谦作为拥立朱祁钰的核心推手(主导废朱祁镇、立新帝),其存在本身即象征景泰朝的合法性。朱祁镇复辟若承认于谦有功,等于承认政权更迭的正当性。徐有贞直言“不杀于谦,此举无名”,直指权力更迭需以“谋逆”罪名清洗前朝核心。

二、皇权威严的自我救赎
个人恩怨的清算
废立之仇:于谦主导将朱祁镇废为太上皇,使其沦为瓦剌人质与南宫囚徒,对帝王尊严构成根本性羞辱。
军事威胁:北京保卫战中,于谦下令炮击瓦剌军营(朱祁镇被囚附近),被解读为“弑君意图”。
太子废立:默许朱祁钰废太子朱见深(朱祁镇之子),断绝其血脉继承权。


🏛️ 三、权力重构的残酷逻辑
新旧势力更替的牺牲品
夺门集团(石亨、徐有贞等)需通过铲除景泰旧臣攫取权力真空。于谦作为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掌控军政实权,成为首要清除目标。
“不站队”的致命性
于谦以社稷为重拒绝政治投机,未参与夺门亦未镇压政变,导致复辟后既无盟友辩护,又因旧功遭新贵嫉恨。

四、“换你也会杀”的帝王逻辑
若代入朱祁镇视角:
安全需求:于谦的威望与兵权可随时二次政变。
政治成本:杀于谦可安抚夺门功臣、震慑旧党,代价仅牺牲一名“不结党”的孤臣。
历史惯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心腹,明代朱棣除方孝孺——权力过渡从无“不流血”选项。
💎 结语
于谦之死是忠臣悲剧,更是皇权游戏规则的冰冷写照:当个人存续威胁权力正统性时,“明君”亦会选择举起屠刀。朱祁镇的抉择无关道德,而是生存本能下的政治必然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8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