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6阅读
  • 1回复

[奇观]汉中市天汉大剧院文化中心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4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420
金币
553928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1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6:57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9) —


© 是然建筑摄影
城市背景:秦岭巴山间的“西北江南”
汉中,这座因汉水横贯全境而得名的陕西地级市,是国务院钦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被巍峨秦岭与苍茫巴山相拥,在群山环抱中托举出开阔的盆地地貌;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在此蜿蜒穿城,既滋养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也勾勒出兼具北方雄浑与江南灵秀的景致。虽地处中国西部,汉中却有着温润的气候与丰饶的物产,风光丝毫不逊江南水乡。千年历史的沉淀,叠加与川蜀文化的深度交融,让这里的生活节奏褪去了西北的爽朗急促,多了几分川蜀特有的从容闲适,形成了独属于这片土地的“慢生活”氛围。
▲城市鸟瞰©是然建筑摄影

▲西北侧鸟瞰©是然建筑摄影
天汉大剧院的选址,恰是这片土地的“点睛之笔”——位于汉中老城区以南5公里处,紧邻滨江文化公园,距汉江仅300米。站在此地,近可赏滨江湿地的葱茏绿意,远能望秦岭山脉的连绵轮廓。作为衔接汉江与老城的关键节点,这片用地周边暂未大规模开发,唯有滨江路以南,已建成的汉中文化广场与传统风格高层建筑“天汉楼”静静矗立,为新项目埋下了文化呼应的伏笔。

▲汉江沿岸景观及生态环境©BIAD

▲汉中老城的市井生活©BIAD

▲项目区位©BIAD

▲东南街角人视©是然建筑摄影
设计缘起:“无中生有”的城市文化锚点
天汉大剧院项目,始于2013年发起的全国建筑设计方案征集。项目最初的核心功能为大剧院、多功能小剧场与电影院线,而待设计的场地,是城市与汉江交接处一块看似“无拘无束”的空地——没有复杂的既有建筑限制,却也缺少明确的设计依托。如何让建筑在这片空地上“扎根”,赋予其存在的意义,成为破题的关键。

▲概念规划分析©BIAD
▲天汉大剧院与天汉楼及汉江对望©是然建筑摄影
设计团队抓住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核心关联:以场地南侧已有的标志性建筑“天汉楼”为空间锚点,顺势拉出一条贯穿南北的城市轴线,将大剧院置于轴线东侧;又因场地坐拥开阔景观,且地处街角节点,遂选定完整的圆形作为建筑形态——如同在新的城市棋盘上落下第一颗棋子,既独立醒目,又与“天汉楼”形成遥相呼应的时空对话。与此同时,设计团队还在轴线西侧规划了另一座文化建筑,轴线北端以标志塔收束,再通过下穿式人行动线,将南侧的文化广场、滨江湿地公园与新建筑群串联起来。这套“以点串线、以线构面”的规划思路,赢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也让项目设计权最终落定。

▲天汉大剧院与天汉楼©是然建筑摄影
功能流变:从“专业剧院”到“全民文化综合体”
方案确定后,项目因资金问题暂时搁置。直到2017年重启,功能需求发生巨大转变:从原本聚焦演艺的“专业剧院”,扩充为集大剧院、多功能小剧场、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的“全民文化综合体”。新需求带来了新挑战:外观形态与建筑体量已确定,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妥善排布多元功能?如何保证高密度使用场景下的空间舒适性?如何让功能与造型自然适配,同时控制建造成本?这些难题,反而成了设计团队的创作契机——通过对功能逻辑的重构,让建筑从“单一演艺容器”,变成服务全年龄段市民的“文化生活客厅”。
▲天汉大剧院西北侧鸟瞰©是然建筑摄影

▲天汉大剧院甬道西侧入口©是然建筑摄影
“行圆思方”:莫比乌斯环里的形态与功能共生
设计团队为建筑定下“外圆内方”的核心基调:外观取圆融之态,既呼应汉江的蜿蜒曲线与周边开阔的自然景观,也让建筑成为一眼可辨的城市标识;内部用方正之序,梳理多元功能的混乱感。这一形态,恰好与传统文化中“行圆思方”的处世哲学不谋而合。发掘“圆”的精神内涵,经过反复推敲,最终选定“莫比乌斯环”作为建筑外皮——既象征“星汉灿烂、循环不息”的意境,又暗合汉中“汉水环流”的地理特征。
▲莫比乌斯环表皮由面到体的演变©BIAD


▲建成效果©是然建筑摄影
深入研究后发现,两次扭转的莫比乌斯环会呈现“一活一静”的双面形态:南侧面向城市广场,布置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跃功能”,让丰富的形态与热闹的氛围呼应;北侧朝向未来住宅区,安排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等“静态功能”,以沉稳的界面契合静谧的生活节奏。建筑地下整体开挖,中部设会议中心与餐厅厨房,既联通南北两区,又满足各功能的共享需求;莫比乌斯环的两条结构环线自然成面,其交线处形成“露天甬道”——既是进入剧场前的仪式性过渡空间,也是划分功能区块的“隐形边界”。至此,莫比乌斯环不再是单纯的装饰表皮,而是深度参与体量塑造的“结构骨架”。外环之内的建筑实体,则采用正交网格系统,让人员流线与功能布局更清晰,也降低了施工难度;沿外侧设置外廊与公共空间,巧妙消解了“圆形外皮”与“方正内核”的衔接矛盾,既留出通透的“呼吸缝隙”,也增强了建筑的开放性。

▲外圆内方的建筑形态©百度地图
顺应气候:会“呼吸”的生态剧场
汉中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且属于非供暖区——这样的气候特征,让“自然通风”成为设计的核心切入点,目标是打造一座“用得起、用得频”的亲民剧场。设计团队从三个层面构建“自然通风系统”:首先,在总体构型中预留大 尺度“露天甬道”,既梳理了南北楼的功能关系,也让观众在进入剧场前,就能感受到穿堂而过的自然风,拉长了“亲近自然”的体验;

▲露天甬道与两侧建筑形成“峡谷”©BIAD

▲南北体量之间的露天甬道©是然建筑摄影
其次,针对大剧场观众厅这一核心空间,通过物理模型与CFD气流模拟,在其两侧设置“采风中庭”——利用风庭顶部的高差、开口面积与导流路径,结合当地主导风向,为观众厅打造“天然造风系统”,实现过渡季的自然通风;

▲观众厅自然通风分析及CFD气流模拟©BIAD

▲观众厅外侧的采风中庭及侧墙的“隔声呼吸窗”©是然建筑摄影
最后,将通风设计贯穿整个建筑,通过露天庭院、外廊、“风走廊”等设计,让风与阳光能渗透到每个角落,为所有功能空间创造“浅进深、透空气”的条件,最终形成一套专属项目的“微气候”系统。这些“通风缝隙”还带来了意外收获:建筑体量不再是封闭的“大块头”,而是呈现松散通透的状态,能随时与外部场地联通,大大提升了面向市民的开放性——即便不进入剧场,市民也能在建筑的遮蔽下进行各种活动。

▲连接室外的“风走廊”及CFD气流模拟©BIAD

▲设置中庭及外廊保证各功能的自然通风©是然建筑摄影

▲大剧院向城市打开的“缝隙”©是然建筑摄影
“穿越”古今:以古栈道为原型的空间体验
汉中的历史深处,藏着“古栈道”这一标志性遗迹——栈道与山体之间“穿越、出挑、盘旋”的互动关系,以及“窄空间与大山体”形成的强烈对比,总能给人独特的身体感受。设计团队便以“古栈道”为原型,重构了大剧院的公共空间连接方式。比如,共享大厅内,结合消防功能与开敞体验,打造了“一明一暗”两套楼梯,踏步与扶手的形态模仿栈道的“凌空感”;“露天甬道”南侧建筑的外挂室外回廊,也延续了这种“贴墙而行”的栈道意象。

▲汉中石门栈道及仇英的《剑阁图》©网络

▲大厅疏散楼梯及扶梯与“栈道”的整合©是然建筑摄影

▲南楼立面外挂的“栈道”©是然建筑摄影

▲共享大厅内横向延展的“栈道”©是然建筑摄影
在此基础上,利用莫比乌斯环的结构空腔,打造出两条交织起伏的“空中栈道”——总长度1公里,如同依托建筑而生的“平行空间”。漫步其上,能在不同高度欣赏汉江与城市的景观,两条环线的人流还能在空中交汇、停留;栈道串联起各类室外活动场所,既丰富了“行走与探索”的乐趣,也为商业运营(如临时展览、小型演出)创造了条件。人们感受到的外化形体的“绵延起伏”实则来源于内在行为的“峰回路转”,正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空中栈道分析©BIAD

▲空中栈道建成效果©BIAD

▲空中栈道内部空间©是然建筑摄影

▲空中栈道起点©是然建筑摄影

▲空中栈道效果©是然建筑摄影
翻转的汉简:立面造型的“形”与“实”
为了让莫比乌斯环的曲面动态更加生动,团队采用“单元格构”的设计,打造出韵律感十足的“条状”竖向表皮——这些连续起伏的线条,宛如徐徐展开的古代“简牍”,既呼应了汉中的历史文脉,也让建筑立面更具细节张力。
在技术实现上,通过Rhino软件对整体造型进行有理化分析,优先保证玻璃单元的尺寸统一,将形态变量消化在实体格构部分——这样既减少了定制化加工的成本,也降低了施工难度。实体格构选用高压热固化木纤维板,这种材料不仅板块分隔灵活、质感多样,且自重轻,能轻松实现外立面的大 尺度完整性。

▲立面构造逻辑及单元轴侧图©BIAD

▲立面细节与“汉简”©是然建筑摄影

▲外圈结构的实现©BIAD

▲立面格构©是然建筑摄影

▲立面格构及“空中栈道”©是然建筑摄影
竹与石的交响:刚柔并济的室内空间
大剧院的室内设计,以“竹与石”为核心材质,营造“外刚内柔”的对比氛围:前厅与公共空间,用石材的沉稳与仿铜色金属吊顶的精致,塑造大气庄重的“公共界面”;而大剧场观众厅与多功能小剧场,则大量采用重竹作为主要装饰材料——竹材的温润质感,既能中和石材的冷硬,也暗合汉中“竹资源丰富”的地域特征。


▲共享大厅室内效果©是然建筑摄影


▲大剧场观众厅©是然建筑摄影


▲多功能小剧场©是然建筑摄影

▲大剧场观众厅©是然建筑摄影
结语
作为汉中市第一座文化综合体,天汉大剧院的落成,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座优雅的“文化地标”——其圆融的形态与汉江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更用丰富多元的空间,重新定义了“文化建筑”的意义:它不再是仅供“看演出”的封闭场所,而是市民日常活动的“公共客厅”。无论剧场是否有演出,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在露天甬道里散步,在“空中栈道”上赏景,在室外场地参与表演、节庆集会或文化展览,甚至带着孩子在儿童游乐场玩耍;沿着“莫比乌斯环”环廊绕建筑一周,将汉江的波光与城市的烟火气尽收眼底——这种“可游、可玩、可停留”的独特体验,让天汉大剧院真正成为了“生长在汉中土地上,属于每一位市民”的公共文化空间。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BIAD

▲地下层平面图©BIAD

▲首层平面图©BIAD

▲二层平面图©BIAD

▲三层平面图©BIAD

▲四层平面图©BIAD

▲立面图©BIAD


▲剖面图©BIAD

▲外幕墙生成逻辑图©BIAD

▲幕墙构造逻辑图©BIAD
项目名称:天汉大剧院文化中心
项目类型:观演建筑 文化建筑
设计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2017年
完成年份:2023年
设计团队:米俊仁 张昊 任振华 宫新 聂向东 李大鹏 李玎 郑小双 卢清刚 刘永豪 詹延杰 李隽 毕雅冲 王娟 马珊珊 崔玥 刘世强 冯伟 贾逸群 郭智 李蒙
项目地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滨江新区
建筑面积:69994㎡
摄影版权:©是然建筑摄影
声学顾问: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风环境模拟: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室内设计(部分公共空间):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客户:汉中市滨江新区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材料:高压热固化木纤维板、铝板、真石漆、玻璃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20:2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420
金币
553928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1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06:57
汉中天汉大剧院:秦岭巴山间的“文化新地标”

一、城市背景与选址意义
汉中,被誉为“西北江南”,地处秦岭与巴山之间,汉江与嘉陵江穿城而过,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风貌。其温润气候与丰饶物产,孕育了从容闲适的“慢生活”氛围。天汉大剧院选址于汉中老城区以南5公里的滨江文化公园旁,距汉江仅300米,近揽湿地绿意,远眺秦岭轮廓。这一选址不仅是城市与汉江交接处的“点睛之笔”,更通过与已有标志性建筑“天汉楼”的遥相呼应,构建起南北城市轴线,成为衔接老城与新区的文化枢纽。

二、设计理念:“行圆思方”与莫比乌斯环的融合
1. 概念规划:古今对话与空间锚点
天汉大剧院的设计始于2013年全国方案征集,核心理念在于“古今对话”与“天圆地方”。建筑形态采用直径180米的近圆形设计,象征“天圆”,并通过莫比乌斯环造型体现循环不息的汉文化意象;内部功能布局则遵循“地方”,以正交网格系统梳理多元功能。这一“外圆内方”的格局,既呼应了汉江的蜿蜒曲线,又暗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2. 莫比乌斯环的创新应用
莫比乌斯环作为建筑外皮,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功能分区的“结构骨架”。其双面形态实现了功能的差异化布局:
- 南侧:面向城市广场,布置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活跃功能”,形态丰富以匹配热闹氛围;
- 北侧:朝向未来住宅区,安排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等“静态功能”,界面沉稳以契合静谧生活。
莫比乌斯环的交线处形成“露天甬道”,既是进入剧场的仪式性过渡空间,也划分了南北功能区块,实现了形态与功能的共生。

三、功能升级:从专业剧院到全民文化综合体
项目重启后(2017年),功能需求从单一演艺扩展为集大剧院、多功能小剧场、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的“全民文化综合体”。设计团队通过以下策略应对挑战:
- 垂直分区:地下设会议中心与餐厅厨房,联通南北功能;地上通过莫比乌斯环结构环线自然分隔动静区域。
- 空中栈道:利用莫比乌斯环空腔打造总长1公里的“空中栈道”,串联室外活动场所,丰富游览体验。
- 共享空间:共享大厅、露天甬道、空中栈道等公共空间的设计,确保建筑在无演出时仍能作为市民日常活动的“公共客厅”。

四、生态设计:顺应气候的“会呼吸”剧场
汉中属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气候,设计团队重点构建自然通风系统:
1. 露天甬道:南北体量间的“峡谷”空间,引导穿堂风,延长自然通风体验。
2. 采风中庭:大剧场观众厅两侧设置风庭,利用高差与导流路径形成“天然造风系统”,实现过渡季自然通风。
3. 微气候系统:通过露天庭院、外廊、“风走廊”等设计,让风与阳光渗透至每个角落,提升建筑开放性。

五、空间体验:“古栈道”意象的现代转译
借鉴汉中古栈道“穿越、出挑、盘旋”的空间特质,设计团队重构公共空间连接方式:
- 共享大厅:设置“一明一暗”两套楼梯,踏步与扶手模仿栈道“凌空感”。
- 外挂回廊:南侧建筑外立面设置贴墙而行的室外回廊,延续栈道意象。
- 空中栈道:两条交织起伏的环线,串联室外活动场所,人流可在空中交汇停留,创造“行走与探索”的乐趣。

六、立面与材质:“翻转的汉简”与地域表达
1. 立面造型:莫比乌斯环上的“汉简”
建筑表皮采用“单元格构”设计,连续起伏的条状竖向线条宛如徐徐展开的古代简牍,呼应汉中深厚的汉文化底蕴。通过Rhino软件进行有理化分析,确保玻璃单元尺寸统一,降低成本与施工难度。

2. 材质选择
- 外立面:高压热固化木纤维板(轻质、质感丰富)、铝板、玻璃;
- 室内:以“竹与石”为核心,“竹”象征汉中丰富的竹资源(重竹装饰材料),温润质感中和石材的冷硬;“石”则塑造沉稳庄重的公共界面。

七、技术亮点:莫比乌斯环结构的实现
天汉大剧院的莫比乌斯环造型施工难度极高。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钢梁滑移安装方案”:
- 设置滑轨与液压千斤顶,实现钢梁移动与同步平稳安装;
- 屋面吊顶加设临时钢框架支撑,减少钢梁跨度,满足质量和安全要求。这些技术达到国内劲性结构施工领先水平,并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钢结构金奖。

八、结语:属于市民的文化客厅
天汉大剧院不仅是汉中的标志性建筑,更重新定义了文化建筑的意义。其圆融形态与汉江景观相映成趣,“可游、可玩、可停留”的空间设计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即可享受文化熏陶。无论是漫步空中栈道赏景、在露天甬道休憩,还是参与节庆活动,天汉大剧院真正成为“生长在汉中土地上,属于每一位市民”的公共文化空间,彰显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现代活力。

---

项目关键信息
- 名称:天汉大剧院文化中心
- 设计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完成年份:2023年
- 建筑面积:69994㎡
- 核心特色:莫比乌斯环造型、汉简意象立面、“古栈道”空间体验、全民文化综合体功能
- 荣誉:第十五届中国钢结构金奖

天汉大剧院的成功实践,为城市文化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典范——它证明了优秀建筑不仅能承载功能需求,更能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自然与人文的情感纽带。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2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