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2回复

[猎奇]诸葛亮火烧赤壁面不改色,火烧3万藤甲兵时为何却说自己损阴德?[1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220
金币
1554
道行
19523
原创
29381
奖券
18047
斑龄
200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6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9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01) —

《——【·前言·】——》
诸葛亮两次火攻,一次在赤壁羽扇纶巾、面不改色,一次在滇南火烧藤甲兵、夜不能寐。
前者胜而无悔,后者胜而自叹“损阴德”。同是烈焰滔天,为何心境天差地别?一场战术之谋,何以演变为道德拷问?

赤壁烈焰,谋定如山
建安十三年冬,北风卷起长江寒浪,天地肃杀。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号称“横扫江东”,以图一统。孙刘联盟危在旦夕,荆州已失,江陵兵少,若赤壁不守,江南尽失。

孙权在柴桑召集群臣。众人或主战,或主降,议而不决。正当局势僵持之际,一位身披鹤氅的青年缓步入席,正是刘备幕僚诸葛亮。
他不是江东旧将,也非战功赫赫之人,但他的目光清澈如水,言语坚定如山。诸葛亮进言:“曹操兵虽众,水土不服,军心不稳。若借天时,联江风,可破之。”
周瑜初听之,冷笑不语。他心高气傲,自忖不需外人指点江山。但诸葛亮却在厅中滔滔陈说,既剖析曹军兵势,又预测冬风南起之机。群臣侧目,周瑜亦不得不正眼相待。

此战若败,江东将无立足之地。周瑜遂采纳黄盖苦肉计之策,联合诸葛亮之“借风”之议,合谋火攻。
赤壁之夜,曹军连船数十里,灯火通明,毫无防备。黄盖诈降成功,火船载薪逆水直冲。天公作美,东南风劲吹,烈焰如龙,吞没江面。
曹军惊慌失措,喊杀连天,焚风中哀号不绝。连环铁索断裂,士卒跃江逃生,不少人被烧得焦黑一片。曹操亲自上马逃窜,所部溃败无余。

而在对岸,诸葛亮立于高台之上,羽扇轻摇,望着对岸火海翻滚。他未喜形于色,也未有得意之态,只道:“此局既成,北军气折,天下三分可定。”
众将环视,皆为其气度所折。如此浩劫之中,身无寸铁之人,却能先知风向、筹谋若神,令人敬服。有人惊叹:“军师真乃人中卧龙。”

但诸葛亮并未以此为功。战后,他未居首功,也未邀权位,而是淡然返营,继续辅佐刘备。世人皆记得火烧赤壁的火,却忽略了那一夜风中的从容,那一双早已望穿胜负的眼睛。
他不是火攻的执行者,却是这场大局的催化者。他未提一兵一卒,却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走向。而这一切,他都以平常心看待,无怨无功,无惧无喜。
这就是诸葛亮在赤壁的风度——谋定而后动,从容若山,面不改色,是因为胜负在胸,是因为他信,天时、人和,皆在他一念之间。

南征途中,藤甲如林
赤壁之后,天下三分,蜀汉立国。诸葛亮自丞相府起,辅佐后主刘禅,内修政务,外抗魏吴,尽心竭力。然而蜀地虽定,南中却不宁。

南中四郡,地处边陲,民风剽悍,蛮夷杂居。因益州连年征战,朝廷控制力渐弱。建兴三年,南中大酋孟获联合朱褒、高定等部反叛,焚掠城寨,杀官夺粮,动摇蜀汉西南根基。
刘禅急令诸葛亮亲征。彼时朝中有人谏曰:“丞相乃社稷之柱,不宜亲冒瘴毒。”诸葛亮却道:“南人不服久矣,非率师平之,则后患无穷。”
于是,他亲自领兵南下,数万将士横越崇山峻岭,入藤林瘴气之地。初战虽胜,然屡擒孟获,屡又放之,连战七次,终未彻底服其心。

南中地势险恶,士兵不服水土,藤林之中常有奇袭之变。更可怕的是,孟获麾下出现一支“藤甲兵”,身披藤甲、涂油炼制,刀枪难入,箭矢不伤。士卒惊曰:“若鬼魅也。”
将军马岱、魏延接战皆受挫,敌人进退如风,烧营袭寨,令蜀军疲于奔命。诸葛亮登高远望,沉思良久,唤来军中工匠与谋士密议,细察藤甲之构。
数日后,密报送至:“藤甲虽可挡兵器,然藤皮油重,遇火则燃。其甲之利,亦为其弱。”

夜深,诸葛亮独坐军帐。案前陈列藤甲样品,一缕轻烟袅袅。他端详片刻,低语道:“胜可得焉,然……”
他没有说出后半句,只将那片藤甲放入火盆中,转眼便燃作灰烬。
决战之计已定,他却久久未寝。左右问策,他只淡然道:“生民何辜。”

他知火攻必胜,亦知这支兵队多为部族征调之青壮,未必皆恶。若一炬成灰,岂非冤魂遍野?但若不破,蜀军疲弱,南中难平,社稷岌岌。
兵者,不祥之器;攻心,尚在攻身之前。但当仁义与安邦冲突之时,诸葛亮终于还是下定决心。
次日,他手令布阵,山谷两侧,设伏投火,调虎离山。藤甲兵中计,入谷如鱼入瓮。
但他心中,却未有一丝得意——因为他知,这不是他希望的胜利方式。

烈焰滇南,一将难安
滇南战场,四周藤林密布,雨水充沛,地势起伏,仿佛连天神都不愿涉足的险境。诸葛亮深知,若不速战速决,蜀军将陷入瘴毒困局。敌兵熟地形、善奇袭,又有“刀枪不入”的藤甲兵作为主力,难以硬拼。
连续七擒孟获,虽屡胜,却未能平定南中之心。孟获屡败屡战,背后尚有强悍蛮部撑腰。尤其是那支藤甲兵,已成为蜀军心中的“鬼影”:来无影、去无踪,藤甲遮体如铁壳,矛矢皆弹回而无功。

诸葛亮未言败,但也不喜战。他是善用智谋的人,非嗜杀者。他曾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当仁德无效,敌人不屈,他不得不再次动用火攻。
命令下达:诱敌入伏,火油遍撒,烈焰焚谷。
布阵之夜,诸葛亮不语。帐外风雨交加,士卒忙碌调度,而他独坐于灯下,面色凝重。
近侍劝慰:“丞相久操兵法,何以今日忧形于色?”
他淡然答道:“今火攻之策,胜负不疑。然彼等皆被驱之人,非恶而战。吾此焚之,恐折阴德。”

“兵者,凶器也。”这句他反复低喃。他不是不知战争残酷,而是每一场火攻,都是一次心灵之焚。
战斗开始于清晨,火势最盛在午后。先遣部队佯败,引藤甲兵入山谷。敌军果然中计,潮水般涌入。山谷两侧顿时火光腾起,烈焰卷天,山林尽染。
藤甲易燃,烈火触即着。兵士奔走呼号,藤甲在烈焰中化作牢笼,叫人动弹不得。无数身影如蚂蚁般翻滚于火海之中,惨叫之声不绝于耳,震彻山谷。
将领来报:“藤甲兵尽毁,孟获逃窜。”
帐中欢腾,将佐皆贺胜功。但诸葛亮未言一语,只缓缓走出帐外,登高望焚谷。
他不曾低头,不曾掩面,只是静静凝望着那一片浓烟弥漫、焦味扑鼻的战场。烈焰之下,是数万条生命,是他亲手下达的火令。

他未曾掉泪,却感胸口沉闷如石。他知,这不是一场令他骄傲的胜利。
夜幕降临,军中设宴庆功。诸葛亮却未出席。他在自己的营帐中,焚香默坐,面前是竹简与经卷,却不曾翻动。
数日后,他向主簿口述军令文书时突然停顿,道:“吾虽胜敌三万,然焚其身而屠其命,恐损阴德,折吾阳寿。”
主簿一惊,连忙劝慰:“丞相功在社稷,岂可妄自菲薄?”
他却不应声,只抚案沉思,似在自问:是否必须如此?是否可以有别的办法?

无人知他是否后悔。但从那日以后,他更少用兵,更慎动杀机。
此战之后,孟获彻底归顺。南中平定,再无叛乱,数十年安宁。蜀军班师,士卒疲惫却安然。唯有丞相,在回程途中频频仰望远山,不语不笑。
他知自己胜了,但他也知,有些胜利的代价,是留在夜里无法解释的沉默。

火与德,一念之间
归蜀途中,山川起伏,征尘未散。将士皆松口气,南中平,战事息,似可歇矣。
马岱随行,一夜于帐中问道:“丞相南征大胜,百姓受益,为何不见丞相之喜?”
诸葛亮沉吟,缓缓道:“战无不胜,不若战而不战。此役虽定南中,然火焚万众,吾心沉痛。”
马岱默然,不敢再言。

此后诸葛亮在成都修政,亲理朝政,致力于开仓恤民、移民实边。但他心中的那片火焰,始终未曾熄灭。
三年后,他再次北伐,征魏之役频频发动。五丈原之战,他日夜操劳,心力交瘁,卒于军中,年仅五十四岁。
后人追问:智谋如他,筹算如神,为何早殒?
民间传说便衍生出:“丞相火烧藤甲三万,阴德折损,阳寿难全。”

这说法非史实,却被广泛流传。并非因人信命运,而是因人信仁者自持天命,惜命如民命。
有人记得诸葛亮借东风于赤壁之夜,羽扇轻摇,笑看火光冲天;却忽略了那一夜,他不过是一位谋士,而非施火之人。
也有人记得他火烧藤甲兵之烈,胜如破竹;却未看到那一夜,他在风中低声喃喃:“吾恐折寿。”
他不是神,也不是圣。他是一个极力用智谋护社稷,却又在权谋与仁德之间挣扎的人。他的光,不在奇谋破敌,而在能知悔、能自省。

战争中,他胜多于败。但每一次火攻,每一次刀兵之下的哭声,都在他心中留下斑斑血痕。
他一生谨慎,不喜功名,却最终仍不能逃脱世人的神化。他是“忠臣”、“智者”、“仁者”,但他只是诸葛亮——一个在烈火中思索德与罪的孤独军师。
如今青山依旧,五丈原下草木葱茏。山风吹过,仿佛仍有一把羽扇,在历史长河中缓缓挥动。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昨天 20:4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7464
金币
393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72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79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7:31
诸葛亮对两次火攻的态度差异,核心源于战争性质、自身心境变化及道德认知的转变。

📌 背景对比:两次火攻的核心差异
赤壁之战与火烧藤甲兵虽同为火攻,但战争背景与对象截然不同:

赤壁之战:曹操率30万大军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为自保而战,属外部政权对抗。诸葛亮此时初出茅庐,主攻策略制定者为周瑜,他更多扮演辅助角色(如借东风)。
火烧藤甲兵:诸葛亮南征孟获时,藤甲兵是孟获借来的外援,属蜀汉内部平定叛乱。诸葛亮为彻底解决南蛮问题,亲自设计诱敌入盘蛇谷,是火攻的直接策划者。
🧩 态度转变的三大原因
维度    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火烧藤甲兵
战争性质    外部政权对抗,为生存与霸业而战    内部平叛,针对非核心敌人(被强迫的藤甲兵)
个人角色    辅助者(周瑜主导),年轻气盛、追求建功立业    主导者,年近五旬,更关注战争的道德代价
道德认知    视曹军为“敌人”,胜负优先,无明显心理负担    目睹藤甲兵被烈火吞噬的惨状,心生愧疚与自责
(补充说明)藤甲兵因藤甲浸油而易燃,3万人无一生还,惨状直接冲击诸葛亮的道德底线。

✅ 核心结论:心境与认知的成熟
随着年龄增长,诸葛亮从“建功立业”转向“道德反思”:

年轻时:聚焦战争胜负与个人价值实现,对曹军伤亡冷漠理智。
南征时:意识到藤甲兵的“无辜性”(被孟获强迫参战),胜利代价是数万生命的毁灭,因此感叹“必损阳寿”35。这种转变体现了他对战争伦理的深刻思考。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20:4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0391
金币
447923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50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8:15
火与德,一念之间

诸葛亮的两次火攻,一次在赤壁,一次在南中,虽然都是以火取胜,但心境却截然不同。这背后不仅反映了他作为军事家的智慧,更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和道德家的内心挣扎。

赤壁烈焰,谋定如山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火攻是战略性的。面对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孙刘联军处于绝对劣势。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借东风之力,成功实施火攻,一举击溃曹军。这场胜利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表现得从容不迫,面不改色。这不仅是因为他对战局的精准把握,更因为他深知这场胜利对于江东和蜀汉的重要性。赤壁之战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役,火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战术选择。因此,诸葛亮在战后并未表现出得意或自满,而是淡然处之,继续辅佐刘备。

南征途中,藤甲如林

相比之下,南征之战中的火攻则充满了道德上的挣扎。南中四郡的叛乱威胁到了蜀汉的西南边疆,诸葛亮不得不亲自率军平定。在与孟获的多次交锋中,诸葛亮发现敌军中有一支“藤甲兵”,刀枪不入,箭矢难伤。为了迅速平定叛乱,诸葛亮决定再次使用火攻。

然而,这一次的火攻让诸葛亮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深知藤甲兵多为部族征调的青壮,并非真正的敌人。火攻虽然能迅速取胜,但也会造成大量无辜生命的损失。因此,在下令火攻之前,诸葛亮反复权衡利弊,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一残酷的战术。

烈焰滇南,一将难安

南征之战中的火攻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诸葛亮的心中却充满了沉痛和自责。他在战后多次提到“损阴德”,认为这场胜利是以牺牲道德为代价的。这种内心的挣扎和自责,反映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道德家的双重身份。

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喜功名,但在战争中却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选择。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是为了保全江东和蜀汉的生存,而南征之战中的火攻则是为了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稳定。虽然两次火攻都取得了胜利,但诸葛亮的心境却截然不同。

火与德,一念之间

诸葛亮的两次火攻,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体现了他在权谋与仁德之间的挣扎。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是战略性的选择,而南征之战中的火攻则是道德上的拷问。这种内心的矛盾和自责,正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道德家的真实写照。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被后人誉为“忠臣”、“智者”、“仁者”,但他也是一个在烈火中思索德与罪的孤独军师。他的光,不仅在于奇谋破敌,更在于能知悔、能自省。这种内心的挣扎和自责,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如今青山依旧,五丈原下草木葱茏。山风吹过,仿佛仍有一把羽扇,在历史长河中缓缓挥动。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20:4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