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2回复

[奇观]新地标!深圳湾文化广场外立面落成,马岩松MAD设计  [1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7464
金币
393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72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79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58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01) —


今日(9月30日),深圳湾文化广场外立面落成,即将完整呈现于公众视野。
这处坐落于后海片区的文化地标,由MAD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它不止是建筑群落,更是一片向所有人敞开的滨海绿洲,未来将承载起城市公共生活的多样场景,成为人与自然相遇的日常场所。




主创马岩松将其构想为一个“会随着城市一起生长的绿色客厅”。在现代化的中央商务区与海湾自然风光之间,设计团队首先思考的并非标志性建筑形态,而是如何营造一处真正属于市民的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亲近海湾、享受自然。






因此,建筑师将主要展馆功能巧妙隐入起伏的草坡之下,使建筑与绿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片连绵舒展的景观系统,并与周边的人才公园、深圳湾以及商业区通过空中连桥紧密衔接。

绿地与城市融合的规划概念总平示意图



提升生物多样性示意图
生态考量始终贯穿项目全程。由于地处国际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节点,设计从最初便注重恢复本土植被,重建潮间带栖息环境,为途经的琵鹭、鸬鹚等水鸟提供觅食与停歇之所。多样化的地形与植物搭配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也塑造出四季变换的自然景致,让这片绿地成为城市中难得的共生栖息地。






广场的空间设计充满弹性,为未来预留诸多可能性。中央水池在需要时可转化为露天剧场,草坡平台适合野餐与休憩,连贯的步道与自行车道则串联起整个区域,无论是平日下班后的骑行,还是周末的漫步,都能找到适宜的去处。

人行流线示意图
人们可通过公园通道直达滨海区域,也可从商业区经由连桥步入屋顶绿地,在人车分流的慢行网络中,安全自在地穿行、停留、相遇。






深圳湾文化广场总建筑面积约18.8万平方米,由北馆、南馆及主题馆共同构成,设有九大展厅及原石剧场、设计讲堂等丰富空间。预计在2025年底,这里将正式全面开放,成为深圳又一融合文化、生态与公共生活的城市目的地。

1条评分金币+16
huozm32831 金币 +16 - 昨天 20:5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7464
金币
393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72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79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2:59
深圳湾文化广场 由马岩松领衔的 MAD建筑事务所设计,外立面于 2025年9月30日落成,即将向公众开放,是深圳重要的文化新地标。

🌊 背景
深圳湾文化广场坐落于深圳南山区后海中心区,毗邻深圳人才公园,是深圳市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一片向所有人敞开的滨海绿洲,承载城市公共生活的多样场景。

该项目自2025年初以来逐步进入公众视野,9月30日外立面正式落成,标志着其建设进入最后阶段。

🏗️ 设计亮点与特色
设计维度    描述
建筑灵感    海边原石,远古与未来共生的理念
建筑形态    8座“原石”状建筑,错落分布,仿佛被海浪冲刷形成的礁石群
材质工艺    清水混凝土曲面薄壳技术,国内最大规模之一
慢行系统    与深圳人才公园无缝连接,设有景观步道、下沉广场、天桥等
功能空间    包含9大展厅、多功能厅、学术报告厅、艺术藏品库等
国际合作    与伦敦设计博物馆等国际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打造全球设计文化交流枢纽
🌍 建筑与城市融合
深圳湾文化广场不仅在建筑形态上引人注目,更在空间设计上实现了与自然和城市的融合:

景观步道:将各馆舍串联,形成从城市到海湾的开放空间。 景观设计公司
慢行系统:通过天桥、下沉广场、无障碍通道等,连接周边文化与商业设施。
灯光设计:夜晚灯光在石体与坡地间流转,赋予建筑“呼吸”的节律。
📌 国际化与文化定位
深圳湾文化广场不仅是深圳本地的文化载体,也致力于成为全球设计艺术对话的平台。它已与伦敦设计博物馆等国际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未来将策划设计、艺术等主题展览与论坛,推动东西方设计智慧融合。

✅ 结论
深圳湾文化广场即将全面开放,作为深圳的新文化地标,它融合了自然、艺术与科技,是马岩松MAD设计团队的又一力作。其设计理念、施工技术、空间体验都达到了国际水准,未来将成为深圳乃至大湾区的重要文化窗口。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5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0391
金币
447923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50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3:27
深圳湾文化广场外立面的落成,标志着MAD建筑事务所“滨海绿洲”设计理念的具象呈现,成为深圳城市文化新地标。该项目以“消隐的建筑、生长的自然”为核心理念,融合生态、艺术与公共空间,展现出未来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的先锋范式。其亮点可从以下五个维度深入剖析:

---

一、“地景化”建筑形态:让建筑回归大地
MAD摒弃传统高耸突兀的文化场馆模式,采用“下沉+覆土”设计,将大部分功能空间置于地下,地面则以起伏的绿坡缓缓延展至海岸线。这种“地景建筑”手法极大弱化了人工构筑物的存在感,使建筑仿佛从深圳湾的自然肌理中自然生长而出。屋顶绿化与周边公园无缝衔接,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不仅降低热岛效应,更重塑了城市与海洋之间的视觉通廊。

---

二、流动的曲面外立面:科技与诗意的共生
外立面由数千块定制曲面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板拼接而成,呈现出如海浪般柔韧流畅的动态轮廓。每一块板材的弧度均通过参数化建模精确计算,确保整体形态的有机统一。在阳光照射下,光影随时间流转在曲面上滑动,赋予建筑“呼吸感”。夜晚配合嵌入式智能照明系统,外立面可呈现渐变光效,宛如漂浮于绿地之上的发光贝壳,极具未来诗意。

---

三、“无边界”公共空间:文化融入市民日常
不同于传统文化场馆的封闭性,深圳湾文化广场强调“开放性”与“可达性”。地面绿坡向公众自由开放,市民可漫步、休憩、观海,文化活动不再局限于室内展厅。阶梯式平台可作为户外剧场举办小型演出或艺术市集,实现“文化发生于生活之中”的理想。建筑内部则通过中庭、天窗与采光井引入自然光,营造通透、轻盈的空间体验,模糊室内外界限。

---

四、生态可持续系统:一座会“自愈”的建筑
项目贯彻绿色建筑最高标准,集成多项低碳技术:屋顶绿化面积超3万平方米,兼具雨水收集与隔热功能;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恒温调节室内气候;光伏薄膜部分覆盖南向曲面,为公共照明提供清洁能源。更值得关注的是,MAD在设计中预留了植物演替空间,允许本地野草、灌木自然生长,使建筑表面随季节更迭呈现动态生态图景,体现“建筑即生态系统”的深层哲学。

---

五、文化意象的当代转译:从“山海经”到未来都市
MAD的创作始终根植于东方自然观。深圳湾文化广场的形态灵感源于中国古代《山海经》中的“蓬莱仙境”——一个悬浮于海上的理想之地。建筑师通过现代材料与数字技术,将神话意象转化为可触达的城市空间。其波浪形轮廓既呼应深圳作为滨海城市的地理特征,也隐喻知识与艺术如潮水般涌动不息。这一设计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中国未来城市精神的一次美学宣言。

---

综上所述,深圳湾文化广场不仅是一座功能性文化设施,更是一次关于“人、自然与城市”关系的深刻实验。它以极低的姿态介入环境,却以极高的精神维度提升城市品格。作为MAD“山水城市”理念的又一里程碑,该项目或将重新定义21世纪公共文化建筑的评价标准:真正的地标,不在于高度,而在于能否让土地重新呼吸,让文化悄然生长。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5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