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21 09:00 |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是府里的一件大事。 贾母等人早就算了行程,等到林黛玉刚下船,就有人通报府里。 林黛玉进门相见,贾母更是带着众人接见,甚至让贾家三姐妹从学校里放了假出来与林黛玉相见。 按照礼仪规矩,众人相见过后,邢夫人带着林黛玉去见贾赦,但是贾赦拒给不见。 贾赦不见,情有可原。因为他不管家,而且林如海把林黛玉托付的人是贾政。 从贾赦房里出来后,林黛玉又去了贾政房里。但是贾政却带着贾宝玉外出斋戒去了。 明明知道林黛玉会来拜访,为何却避而不见?贾政连贾雨村这种跟班的都见了,为何不见林黛玉? 难道是冷漠无情,或者是看不起林黛玉? 其实不是。 林黛玉到访后,贾政作出了一系列的举动,给予林黛玉超高规格的接待,只是很巧妙、很隐晦,好多人都忽略了。 1.不见——其实最高级关怀 在很多人的直观感觉里,“见面才等于重视”。 其实不然,封建贵族世家,一切都礼法规则。 贾政作为成年家长,若亲自接待一个初来乍到、年仅六七岁的外甥女,既不合适,也违礼法。 同样道理,贾赦不见也是这个道理。他所说的“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其实就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话。 这点还可以从贾政对待薛姨妈到访是比较出来。 薛蟠比林黛玉也就大个四五岁,仍然是未成年男子,他到宁国府后,先是拜见过贾政,贾琏又引着拜见了贾赦,贾珍等人。 对于薛姨妈,贾政也是避而不见,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他派人上来对王夫人说,间接挽留薛姨妈居住。 一家人,见男不见女,“不见”与“见”,其实是严格遵循着“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礼制, 所以,贾政不见林黛玉,不是不想见,而是不能见。 但是,他和林如海的关系密切,与妹妹贾敏关系特好,他不可能对林黛玉没有表示。所以,贾政选择了用一种更高级、更内敛的方式,来表达对林黛玉的关心关爱。 2.第一重高规格——礼遇贾雨村 林黛玉进府,林如海安排了一个“跟班”——家庭教师贾雨村。 贾政如何对待这个跟班的呢?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后来,贾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补了此缺。 亲自接待,竭力内中协助,贾政如此款待贾雨村,而且帮她谋了一个实职——金陵知府。 这是什么概念? 这好比今日,你携介绍信投奔一位长辈,他不仅安顿了你,还立刻动用人脉,将你的随行人员安排进顶尖大公司担任高管。这绝对是满满的诚意。 这个举动向全府人员,更向林黛玉传递了一个信号:凡是与林黛玉相关的一切,我贾政都将以最高规格安排。 3第二重高规格——内室接见 既然贾政不能见林黛玉,那就派一个重要的人,在重要的场合下接见。 夫妻同心,能代表贾政的自然是王夫人,而接见的地方也不在正式的客厅,而是在王夫人日常起居的“东廊三间小正房”内。 这是什么地方?不是卧室就是内书房,是贾政最私密的空间。 在明清贵族礼仪中,“登堂入室”是亲密与信任的终极体现。将客人引入客厅,是“待客之礼”;引入起居室,是“亲近之礼”;而引入卧室,则是“家人之礼”。能行家礼的,是最亲密的关系。 贾元春省亲,礼仪流程走完后,贾元春又以家礼相待,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道理,王夫人叮嘱林黛玉提防宝玉这个“孽根祸胎”,本质是家人般的叮嘱,不是客套,更不是嫌弃。若没有贾政的授意或默许,王夫人不会如此安排。 是“回家”不是“做客”,这是贾政与王夫人向林黛玉表达的真正含义。 4.贾政为何要这样对待林黛玉呢? 很简单,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妹妹的关爱,更是对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的尊重。 身在职场,贾政还需要林如海的帮衬。 他费心费力的帮助贾雨村,最终起作用的并不是他。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其量就是一个“跑腿的人”,借助林如海的实力,结交大人物和关键人物。否则,一个小小的工部侍郎不可能给贾雨村谋取好的位置。所以,他高规格的接待林黛玉,更多的是要做给林如海看。 除此之外,他还要做给贾母看。 贾母疼爱林黛玉到什么程度,贾敏死后,林如海让林黛玉在家守孝,贾母不顾纲常伦理,直接派人接林黛玉进荣国府;王夫人与林黛玉第一次见面,就安排王熙凤给林黛玉做衣服,不为别的,就是不让林黛玉在荣国府为贾敏守孝。当天晚上,贾母还安排林黛玉住进自己的碧纱橱,这些举动足以证明林黛玉在贾母心里的分量,所以,贾政对林黛玉好,既是母子同心,也是一种孝道。 看透了规矩礼仪,看清了人情世故,再看贾政的不见,不是冷漠,而是用一种极其内敛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谊,他的“缺席”比“在场”更有分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