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明朝时期,俘虏明英宗朱祁镇的“瓦剌”,是如今的哪个民族[9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明朝时期,俘虏明英宗朱祁镇的“瓦剌”,是如今的哪个民族[9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11-19 15:30

瓦剌人是蒙古人,蒙古语中叫做“oirat”,意思是“林中的人”。今天我们常说的“卫拉特人”其实就是瓦剌人。明朝时期,当“瓦剌”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大家就开始好奇,这个“瓦剌”到底属于哪个民族。
在蒙古的历史中,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叫做“yasten”。瓦剌人的祖先,实际上是在蒙古崛起之前就生活在林中的部族。相比蒙古人,这些部族与匈奴的联系更为密切,瓦剌人的血统中,可能包含了比克烈人和乃蛮人更多的匈奴血脉。
这些林中的部落,像秃马惕部一样,以勇猛善战闻名。秃马惕部曾经杀掉过成吉思汗的部将博尔忽。为了征服秃马惕部,成吉思汗派遣了朵儿伯多黑申,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瓦剌的直系部落“斡亦剌部”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成为了朵儿伯多黑申的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成吉思汗十分高兴,甚至与斡亦剌部的领袖忽都合别乞结为亲家,斡亦剌部借此机会,吞并了秃马惕部的部族,迅速崛起,成为林中百姓中最强大的部落之一。这也反映了大草原部族之间复杂的生存法则。
到了14世纪,随着元朝的衰退,瓦剌的后裔开始扩展自己的势力。瓦剌人生活在蒙古高原西北部,这使得他们能够避开明朝的封锁,从西域得到铁器,同时也能从中亚获得良种马匹,不断改良自己的骑兵力量。瓦剌人的骑兵在重骑兵方面尤其强大,远超一般蒙古部族。1414年,明成祖朱棣亲自带兵北征,与瓦剌交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的乌兰巴托附近),瓦剌人最终向明朝称臣。

在永乐年间,瓦剌凭借着强大的重骑兵,虽只有五十万人口,但依靠三万余骑兵的强大力量,轻松压制了曾经是元朝一部分的黄金宗族鞑靼部。为了遏制瓦剌的不断扩张,朱棣决定发动第二次北伐,最终大败瓦剌,瓦剌的势力开始衰退。瓦剌的首领马哈木在与鞑靼的阿鲁台大将军作战时受伤去世,瓦剌部落进入了衰退期。

到了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瓦剌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1635年,卫拉特的领袖固始汗为了减轻俄罗斯和喀尔喀蒙古的威胁,决定归降后金。1646年,他与卫拉特的其他部落领袖联名向清朝朝贡,正式归顺清朝,成为清朝的一部分。
瓦剌并不是蒙古的大汗部落。瓦剌便是卫拉特部的前身,卫拉特在归属于清朝后分为四个主要部落:土尔扈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和硕特。瓦剌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征服的“林中百姓”部落,这些部落生活在接近西伯利亚的森林中。蒙古族本身是一个相对较晚产生的民族,其起源标志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各个部落。蒙古的血统和文化非常复杂,不仅有林中百姓这一类的渔猎民族,还有贝加尔湖周边的布里亚特人、唐努乌梁海的图瓦人等,甚至包括了卫拉特三部的祖先。

此外,还有一些部落,如乃蛮、克烈等,这些部落的血统偏向匈奴,他们信仰天主教并进行游牧。匈奴人、匈奴游牧部落与蒙古之间也存在着部落同盟关系。成吉思汗的部族属于乞颜部,按照蒙古的传统,只有乞颜部的黄金宗族才能称为“大汗”,其他部落则属于外围部族,不享有同等地位。

那么,瓦剌如今属于哪个民族呢?瓦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演化成了不同的民族群体。如果从成吉思汗时期的“林中百姓”追溯,涉及的民族群体非常庞大,难以一一追溯。然而,瓦剌无疑在中国多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今天在新疆的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瓦剌的后裔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外,瓦剌的四大部落之一——杜尔伯特部的后裔迁徙到了大兴安岭地区,并在此建立了杜尔伯特旗,至今黑龙江省内还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不仅在中国,瓦剌人也分布在其他国家。例如,外蒙古的乌布苏省,杜尔伯特人是该地区的核心民族之一。除此之外,阿尔泰共和国和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等地,也与瓦剌有着深厚的联系。

综上所述,瓦剌人在几百年的迁徙与演化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全球多个民族,成为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群体。


姜谷粉丝 2025-11-19 15:46
明朝时期俘虏明英宗朱祁镇的瓦剌部族,其现代民族归属可概括如下:

主体民族归属
瓦剌(Oirat)是蒙古族的重要分支。在清代改称“卫拉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现代中国境内统称为蒙古族,属于蒙古族的漠西蒙古(西蒙古)支系。

现代分布与分支

国内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如伊犁、塔城)、内蒙古西部、甘肃及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
核心部族:包含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等。
境外后裔:部分迁居中亚及伏尔加河流域(如俄罗斯卡尔梅克人)。
血统与文化特征

瓦剌先祖为“林中百姓”,融合匈奴、高加索等族群血统,以骁勇善战著称。
语言属蒙古语族卫拉特方言,保留独特的游牧文化与军事传统。
💡 补充说明:尽管瓦剌在清代被纳入统一蒙古族范畴,但因其历史独立性,学术界常以“卫拉特蒙古”强调其分支属性,而非独立民族。

综上,瓦剌的直系后裔属于中国蒙古族中的卫拉特部,这一结论为历史与民族学研究的基本共识。

jjybzxw 2025-11-19 17:06
瓦剌人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归属

瓦剌的起源与早期历史
瓦剌,作为蒙古族的重要分支,其名称源自蒙古语“oirat”,意为“林中的人”。这一称呼准确反映了其祖先“林中百姓”的生活习性。根据历史记载,瓦剌的直系祖先为斡亦剌部,是成吉思汗时期活跃在色楞格河支流木伦河以北至叶尼塞河上游广阔森林地区的游牧部落。这些部落以狩猎、渔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居住在桦树屋而非传统蒙古包,语言中夹杂突厥语元素,与典型的蒙古部落存在显著差异。

与匈奴的血缘联系
瓦剌人的族群背景复杂,其祖先并非单纯的蒙古人,而是包含了大量匈奴血统的部落。尤其是秃马惕部落,以其“肤色较白、外貌美丽”的高加索白人特征著称,这表明瓦剌人可能拥有部分高加索血统。秃马惕部勇猛善战,曾在成吉思汗崛起过程中击杀其部将博尔忽,这一事件促使成吉思汗派遣朵儿伯多黑申进行残酷镇压。然而,在此过程中,斡亦剌部选择与朵儿伯多黑申合作,并为其提供支持。成吉思汗对此极为赞赏,与斡亦剌部首领忽都合别乞结成儿女亲家,斡亦剌部借此吞并秃马惕部领地,迅速崛起为林中百姓中的最强部落之一。

瓦剌的崛起与明朝的互动
进入14世纪,随着元朝的衰落,瓦剌抓住机遇迅速扩张。其地理优势——位于蒙古高原西北部,使其能够绕过明朝的封锁,从西域获取铁器并改良马种,骑兵力量(尤其是重骑兵)远超其他蒙古部落。

土木堡之变与巅峰时期
1414年,明成祖朱棣亲征瓦剌,在忽兰忽失温(今乌兰巴托东)击败瓦剌首领马哈木。尽管战败,瓦剌仍选择向明朝称臣。永乐年间,瓦剌凭借重骑兵优势,在兵力远少于鞑靼的情况下击败以鞑靼部为首的蒙古势力。正统年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以朝贡纠纷为由,率军入侵明朝,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明英宗朱祁镇,达到势力顶峰。此后,也先围攻北京,但在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中失利,被迫与明朝议和并送还英宗。

盛极而衰的内部分裂
也先掌权后与傀儡可汗脱脱不花矛盾激化。1453年,也先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引发内部叛乱。1454年,也先被刺杀,瓦剌由此四分五裂,势力衰退。鞑靼部趁机复兴,瓦剌被迫西迁,各部势力分散。

清朝时期的融入与卫拉特四部
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瓦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635年,卫拉特盟主固始汗为对抗俄罗斯和喀尔喀蒙古威胁,主动归降后金。1646年,固始汗与卫拉特22位首领联名朝贡清朝,正式归顺,成为清朝统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拉特四部的形成
瓦剌后裔(卫拉特人)在清朝时期分为四大部落:
1. 土尔扈特部:曾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建立卡尔梅克汗国,1771年在渥巴锡领导下东归故土,大部分回归清朝。
2. 准噶尔部:17世纪崛起,在噶尔丹时期建立强大汗国,控制天山南北及中亚部分地区,后被清朝乾隆帝平定。
3. 杜尔伯特部:一支迁入大兴安岭地区,建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今属黑龙江)。
4. 和硕特部: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及新疆地区,在清朝统一新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瓦剌人的现代分布与民族归属
瓦剌的现代后裔通常被称为“卫拉特人”,其分布广泛且已融入多个民族:

在中国的分布
-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是卫拉特人的主要聚居区。
- 青海、甘肃:和硕特部后裔在此形成重要社区。
-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杜尔伯特部的直接后裔聚居地。
- 内蒙古:部分卫拉特人融入蒙古族主体。

在国外的分布
- 蒙古国:乌布苏省的杜尔伯特人是当地核心民族之一。
- 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等地的卡尔梅克人(土尔扈特部后裔)、图瓦人等均与卫拉特人有深厚渊源。

总结:多元融合的民族群体
瓦剌人历经数百年迁徙与演化,已不再是单一的部落实体,而是演变成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群体。其源头可追溯至成吉思汗时期的“林中百姓”,包含匈奴、突厥等多种血统。在历史进程中,他们既曾是明朝的心头大患(如土木堡之变),也在清朝时期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瓦剌”这一名称更多作为一种历史记忆存在,其后裔以卫拉特人的身份广泛分布于中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并分别融入当地的蒙古族、卡尔梅克族等民族共同体中。他们在中国多民族融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新疆、黑龙江等地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并在国际舞台上以多元身份延续着古老游牧文明的血脉。

简言之,瓦剌人现代最主要的民族归属是卫拉特人,他们是蒙古族的重要分支,在中国境内主要属于蒙古族的一部分,在国外则与其他相关族群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民族格局。


查看完整版本: [-- 明朝时期,俘虏明英宗朱祁镇的“瓦剌”,是如今的哪个民族[9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