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生理知识的普及,现代社会中晚婚晚育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或者对真爱执着的追求,选择了晚婚。这一现象对于曾经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女性来说,尤其具有意义,因为她们也开始拥有了婚姻选择的自由,这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如果我们回到生产力较低的古代社会,男性主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女性不仅没有话语权,在婚姻问题上也几乎没有自主选择权,基本只能随父母安排。

此外,通过古装剧和古代小说,我们常常看到古代女性结婚时的一种现象:她们通常在十三四岁就结婚,并开始为人妻、为人母。从现代的角度看,十三四岁正是青春期的开始,刚上初中的少女就要承担起婚姻和生育的责任,这在生理上让人难以理解,在情理上也让人难以接受。古代女性结婚的年龄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父母会让年纪如此小的女儿出嫁呢?

的确,和许多古装剧中的描写一致,古代女性在十五岁左右会举行及笄礼,之后便可以开始谈婚论嫁,通常一年内就会出嫁。这种情况常出现在皇族或者贵族家庭,而普通农家女孩则可能更早,十三四岁便定下婚约,父母也会直接把她们送到丈夫家中,事后便不再过问。

古代女性结婚年龄较早的现象背后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古代中国的王朝普遍具有强烈的封建性质,统治者通过君主专制严格控制社会,政策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极大,许多行为背后都带有国家政策的色彩。在冷兵器时代,封建王朝希望延续国力并保持长期的稳定发展,最关键的资源之一就是人口。以越王勾践为例,他能够打败吴国、称霸中原,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实施了鼓励生育的催生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国家鼓励年轻夫妻尽早生育,并为孕妇提供医疗支持;男人不得娶年老的女子,避免浪费男性资源;女孩到了结婚的年龄必须嫁人,否则会受到惩罚。这样通过政策推动生育,增加人口,从而提升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军事实力。

各朝代都鼓励多生育,因此,女孩必须尽早出嫁并生育,延长生育年限以增加人口,增强国力。这与我们今天的三孩政策有一定的相似性。 此外,社会思想和经济发展也是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深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皇权影响的古代,家族的传宗接代成为最重要的任务,这导致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由于经济水平低下,女性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谋生的途径,她们通常依赖父母抚养,等到一定年纪便要嫁给丈夫。这也让父母认为女儿迟早要出嫁,不如早点定下婚事,这样既能减轻自己负担,又能省去未来的养育费用。 许多人会问,父母怎么忍心将如此年轻的女儿嫁出去,难道不担心她们还没发育成熟吗?实际上,这种习惯已经世代相传,早婚在民间已经成为常态,人们自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再者,古人缺乏现代的生理知识,是否发育成熟并不会成为结婚的障碍。然而,这样的早婚早育确实让许多女子在生育过程中留下健康隐患,甚至早逝。 这些古代女性的命运大多悲惨,很多人死于早婚早育带来的身体伤害。她们是那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令人唏嘘。幸运的是,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发达、医疗条件好的时代,女性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中立足,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因此,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