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16 10:46 |
在临床上,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也是被誉为“黄金一线用药”的降糖药。 它价格便宜、效果稳定、心血管保护作用明确,还能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堪称“老药中的明星” 可再好的药,也不是谁、在任何时候都能吃。

医生们在门诊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医生,我这几天感冒发烧,还在吃二甲双胍,会不会有问题?” “我前天拉肚子有点脱水,但怕血糖上去,药也没停。” 事实上,有几种身体信号,是明确提示应暂停服用二甲双胍的。 如果忽视这些警示信号,继续服药,有可能引发一种罕见但危险的并发症——乳酸性酸中毒(lactic acidosis),严重时可致命。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理解它的机制,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踩刹车”。

二甲双胍的主要作用不是“让胰岛素更多”,而是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 它通过几个关键途径起作用: 这让它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 而且与许多降糖药不同,它不会引起低血糖,也不会让人发胖。 不过,它的代谢和排泄主要依靠肾脏完成。 这就意味着——当身体处于某些特殊状态时,药物在体内可能“出不去”,堆积后造成严重代谢问题。

①突然出现恶心、呕吐、乏力、气短,甚至意识模糊 这类表现是乳酸性酸中毒的典型信号。 虽然发生率极低(约3–9例/10万人年),但一旦出现,病情凶险,死亡率可达30%以上。 乳酸性酸中毒往往不是药物“突然作怪”,而是身体其他问题(如肾功能、脱水、感染)叠加导致的。 所以,一旦有明显的身体虚弱、呼吸困难、嗜睡、肌肉酸痛、胃口差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②出现高热、呕吐、腹泻、严重感染或脱水 这些情况非常常见,但往往被忽视。 当身体发烧、感染或拉肚子时,肾脏的血流量下降,排泄功能变差,二甲双胍无法正常排出,容易在体内堆积。 脱水状态下服用二甲双胍,是乳酸性酸中毒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生会嘱咐糖友: “生病、吃不下饭、脱水时——暂时别吃二甲双胍!” 一般来说,等身体恢复、能正常进食、肾功能检查正常后,再重新服用即可。

③做造影、CT增强检查前后 这是临床上最容易被忽略的“危险时段”。 造影剂(尤其是含碘造影剂)会在短时间内影响肾功能,如果此时继续服用二甲双胍,药物可能无法及时排出,增加乳酸中毒风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 接受碘造影检查的患者,应在检查前24小时停用二甲双胍,并在检查后48小时、确认肾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恢复用药。 所以,不管是心脏、血管CT、肾脏造影,还是其他含碘影像学检查,记得提前和医生说自己在服用二甲双胍!

④近期手术或外伤 手术或严重创伤时,机体会进入一种“应激状态”——代谢紊乱、缺氧、血流改变,都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和乳酸代谢。 术前术后若继续服药,也可能引发酸中毒。 因此,在住院期间,医生通常会临时停用二甲双胍,改为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 等术后稳定、肾功能恢复,再重新调整用药方案。

⑤肾功能下降(eGFR<45 ml/min/1.73m²) 肾功能是决定能否长期安全使用二甲双胍的“关键指标”。 肾功能检查(肌酐、eGFR)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 很多老年糖友以为“没症状就没问题”,其实慢性肾病往往悄无声息。一旦肾功能受损还继续服药,风险极高。 停用二甲双胍只是暂时性措施,是为了避免风险,不代表降糖就得放弃。

在停药期间,医生通常会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比如: 关键在于——不要自己做决定停药或复药,一定要和医生沟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 其实,绝大多数人在医生指导下规律使用二甲双胍,是非常安全的。二甲双胍是第一个(通过UKPDS)被证实有心血管获益的口服降糖药。

但为了安全起见,请牢记以下几个关键点: 二甲双胍是降糖路上的“老朋友”,几十年临床应用,疗效可靠、安全性高。但它不是“万能药”,更不是“越吃越好”的保健品。 当身体出现这些信号——发烧脱水、感染、做造影、手术、肾功能下降时,短暂停药,其实是对身体的保护,而不是中断治疗。 安全、规律、知情的用药,才是让糖友走得更稳、活得更久的真正秘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