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谷粉丝 |
2025-11-15 14:09 |

“医生,我每天都吃降压药,可血压还是忽高忽低,是不是药没用了?” “我爸一吃降压药就头晕,他就自己停药了,说‘我身体好得很,不吃也没事’。” “我听邻居说,高血压不能长期吃药,对肝肾不好,我现在改喝中药了……” 你是不是也听过类似的话?或者,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但它不是“慢性小病”。在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7.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仍是导致死亡的头号“杀手”。 关键在于:高血压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服药习惯”。 说到底,问题并不是“药不行”,而是吃药的方式出了问题。 错误1:血压正常就停药

很多患者认为,血压降下来了,说明病好了,就可以停药了。但事实上,高血压是一个终身性疾病,即便血压达标,也只是“控制住了”,并不代表“根治”。 一旦擅自停药,血压就可能反弹,甚至比原来更高。医学上称之为“反跳性高血压”,这种血压波动更容易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错误2:随便换药、断药 有些患者听别人说某种药“副作用小”“降压快”,就自行换药;还有人因为出差、忘记,常常漏服、断服。 这不仅会导致血压控制不稳定,还可能引发药物相互作用或耐药性问题,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错误3:不看时间、不看饭点乱吃 不同种类的降压药,服用时间和方式是不同的。例如: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建议早上服用; 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如美托洛尔、贝那普利)最好饭后服; 利尿剂类降压药应避免晚上服用,以免夜间频繁起夜。 若服药时间不对,血药浓度波动大,控压效果自然不佳。 很多人以为,血压高了吃点药就行,不用太讲究。但医学上早就明确指出,规范服药、长期服药、个体化治疗,是高血压控制的三大核心原则。 1. 降压药需要“长期服用”

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根治原发性高血压。只有长期、规律使用降压药,才能有效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强调:高血压患者应终身服药,切勿擅自停药。 2. 个体化用药,不是“别人吃啥我也吃” 每个人的高血压成因不同,合并症不同,耐受性也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年龄、肝肾功能、并发疾病等,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方案。 举个例子: 老年人易出现收缩压升高,常选用钙通道阻滞剂; 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利尿剂; 有心绞痛病史者,常选用β受体阻滞剂。

所以,不要听“老邻居”“微信群”乱推荐。吃错药,不仅没效果,还可能出事。 3. 监测血压,及时调整方案 长期服药不是“一成不变”。血压控制不佳、出现副作用或生活方式改变后,药物种类和剂量都可能需要调整。 建议患者在家使用电子血压计,每天定时测量并记录血压值,并定期回医院复诊,供医生判断治疗效果。 1. 空腹吃降压药

并非所有降压药都适合空腹服用。比如ACEI类药物空腹服用易刺激胃黏膜,建议饭后服用。而某些缓释制剂如果空腹服用,吸收会过快,导致血压骤降,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2. 和保健品一起吃 不少老年人习惯同时服用多种保健品,比如钙片、鱼油、抗氧化剂等。但部分保健品可能与降压药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加重副作用。 服药期间,一定要告知医生你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和保健品。 3. 自己加量、减量

有些患者觉得“吃一片不够,再加一片”,还有人“最近血压低了,就吃半片”。这种做法极其危险。 药物剂量调整必须经医生评估,盲目加减可能导致低血压、晕厥、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别以为高血压是“无声”的,它的伤害就像“慢性炸弹”。 1. 脑卒中 血压长期升高,会损伤脑血管,导致血管破裂或血栓形成,诱发脑出血或脑梗死。 2. 心肌梗死

高血压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心脏供血不足,最终可能引发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3. 肾功能衰竭 肾脏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逐渐损伤肾小球,最终导致慢性肾病,严重者需透析。 4. 视力下降 高血压可引起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力模糊、眼底出血,严重者可致盲。 所以,吃对药、吃好药,可能不是“感觉好一点”,而是“保住命的一线”。

降压药不是万能的,但它是控制高血压的基石。规范用药、长期服药、科学监测,是高血压患者必须牢牢记住的“保命三件套”。 如果你或家人正在服用降压药,请重新审视自己的用药方式。别让错误的习惯,毁了好不容易控制住的血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