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9-28 16:01 |

王阿姨今年63岁,手上的湿疹反反复复快两年了。她总觉得自己只是皮肤干,有时候挠挠就过去了。可最近,湿疹突然扩散到了手肘和脖子,一挠就破皮,夜里还痒得睡不着。 她来医院时问我:“医生,这是不是上火?是不是天热吃点冰的就好了?”其实,她不知道,湿疹不是简单的“皮肤问题”,跟免疫功能紊乱、饮食结构异常和生活方式失衡都有关系。

这类皮肤病想要控住,光靠抹药不行,得从根上改。 很多人以为湿疹就是皮肤发炎,擦点药膏就完了。其实不然。湿疹是过敏性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本质上是一种慢性免疫反应异常,有些人甚至伴随特应性体质,就是容易过敏的体质。 这种病说轻也轻,说重也重。轻的时候就是痒,严重时皮肤会破溃、感染,甚至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关键是,它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就是因为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儿:生活方式出了问题。

门诊上经常有人问:“是不是不能吃海鲜?”其实不是非得一刀切。湿疹患者忌口要讲原则,不是乱禁。 首先要明确一点,高敏源食物确实可能诱发湿疹,比如牛奶、鸡蛋、花生、海鲜、坚果、芒果等。但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些食物过敏,要根据个体差异来判断。 如果不清楚自己对什么过敏,可以做一个血清IgE或过敏原检测。这比盲目忌口更有效。长期盲目忌口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更差。所以,科学忌口,不是“什么都不吃”。 很多人都漏看了一个关键点:高糖、高脂饮食会加重湿疹。

糖分高容易造成胰岛素波动,引起体内炎症因子上升,让湿疹更容易爆发。而油脂摄入过多,尤其是反式脂肪酸,会削弱皮肤屏障功能,让本来就脆弱的皮肤更容易水分流失。 如果你每天吃的都是甜点、炸鸡、奶茶,那湿疹好了才怪。饮食清淡、少糖少油,是基础。 很多人不知道,肠道菌群其实跟皮肤健康有很大关系。肠道屏障功能下降,会影响免疫系统,诱发各种炎症反应,湿疹就是其中一种。 有研究发现,湿疹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普遍失调,尤其是双歧杆菌、乳酸菌减少,拟杆菌、梭菌比例升高。这种菌群紊乱会加重过敏反应。

所以说,想缓解湿疹,可以适当增加益生元、益生菌食物的摄入,比如酸奶、低温发酵乳、全谷类、魔芋等。这些能帮助修复肠道屏障,降低免疫过敏反应。 很多人得了湿疹就怕出汗,生怕一动就痒,其实这是误区。适度运动对湿疹是有好处的,尤其是长期久坐、缺乏锻炼的人,更容易引起免疫功能低下。 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升皮肤代谢能力、增强免疫系统稳定性。但要注意运动方式,避免剧烈出汗后汗液刺激皮肤。

推荐的运动有快走、瑜伽、轻量训练、游泳(注意水质),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3-5次就够了。运动完及时清洁皮肤,不要让汗液残留,就能避免刺激。 别忽视压力和焦虑的作用。长期精神紧张、睡眠不足会引起体内激素异常,从而加重湿疹发作频率。 临床上很多人湿疹反复,根源是压力太大。尤其是上班族,作息紊乱、熬夜加班,湿疹根本好不了。 建议建立稳定作息,每天保持7小时以上睡眠,少看手机,睡前避免刺激性食物和情绪波动。放松心情、冥想、深呼吸训练都有帮助。

湿疹患者护肤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温和越有效。避免使用含酒精、香精、刺激性防腐剂的产品。 基础护肤要做到两点:保湿、修复屏障。可以选择含有神经酰胺、角鲨烷、甘油等成分的保湿乳液,每天2-3次,尤其在洗澡后10分钟内涂抹,效果最佳。 洗澡水温别太高,40℃以内为宜,洗澡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不要频繁搓洗,避免破坏皮脂膜。

很多人一痒就抹激素药膏,没错,糖皮质激素是控制湿疹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别忘了,它只能短期缓解症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长期依赖激素会造成皮肤变薄、色素沉着,甚至形成激素依赖性皮炎。所以用药必须遵医嘱,不能自己乱用。 对于慢性湿疹,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比如他克莫司软膏等,这类药膏副作用较小、适合长期维持治疗。

湿疹不只是皮肤病,而是整个身体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只有把免疫系统调回来,才能从根上控制湿疹。 所以别再只盯着皮肤表面,得从饮食、运动、情绪、护肤、作息全方位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每个湿疹患者最大的“药方”。 忌口不是禁食,而是科学排查; 抹药不是治疗,而是辅助控制; 免疫力才是关键,生活方式才是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