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堡宗”和“叫门天子”,这些外号其实是与明英宗朱祁镇的历史命运紧密相关的。在他当政的时期,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由盛转衰。因此,朱祁镇的名字在历史上常常带有贬低色彩,成为许多人讽刺的对象。

回顾朱祁镇继位之前的五位大明皇帝,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经历各自充满了波折。朱元璋从元末的乱世中脱颖而出,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允炆亲身参与了蓝玉案,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与血腥;朱棣则通过靖难之役,不惜一切代价夺回了侄子的皇位,稳固了北疆;朱高炽则在父亲和兄弟背后的艰辛中,不断为自己铺路,在接任皇位时已经具备了卓越的政治能力;而朱瞻基,得到了祖父和父亲的双重培养,并且掌握了大量的文武资源,成为了大明开国以来,最具资源优势的皇帝。
然而,朱祁镇则生于宫廷,长在深宫,几乎没有经历过什么世事,9岁时便被推上了皇位,这在大明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特殊情况。用四个字来说,就是“主少国疑”。尽管有太皇太后张氏辅佐,内阁的三杨辅理政务,胡濙掌控朝廷,张辅负责军务,但这些人真的能心甘情愿地效忠一个年幼的皇帝吗?

对于朱祁镇来说,这些辅佐者其实就是他手中的枷锁,成了压在他头上的一座座大山。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内阁三杨中的杨溥也只剩下了一个人,而朱祁镇已经16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成长,他终于可以真正开始收回权力,开启自己的政权。

此时,宦官王振不再像以前那样低调,反而开始结党营私,逐渐插手朝政,影响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批评王振误国,认为当初应该在御前会议上除掉他。其实,三杨和太皇太后的确知晓王振的野心,并默许了他的存在。王振的行为变化,本质上是在帮助朱祁镇巩固权力,但习惯了文官掌控的权力结构并未能及时适应这种转变,因此开始反弹,批评王振,甚至将王振与朱祁镇捆绑在一起。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王振逐渐压制了文官集团,朱祁镇也终于开始实际掌控朝政。然而,在局势逐步掌握的同时,朱祁镇也意识到大明的国家危机已经到来。朱瞻基的撤兵政策导致北方边防松懈,明军的战斗力下降;西南麓川的叛乱愈加严重;东南的流民暴动也不断爆发。

为了应对这些危机,朱祁镇发动了四征麓川的军事平叛。有人认为,这场历时十年的战斗不仅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财力,还导致南方民生凋零,使北方的防线更加薄弱,因而认为这是大明衰弱的一个错误决策。对此,我认为这种后见之明的看法太过片面,国家面临叛乱,难道不该采取军事行动平叛吗?放弃麓川,难道就能避免后续的乱局吗?

从全局来看,朱祁镇加强皇权的做法是正确的。战争需要一个统一的高效指挥体系,而皇帝正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同时,朱祁镇北伐蒙古,进行了几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包括集之战、丰州之战和以克列苏之战。这些战斗虽然在历史记载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评价,但实际上,它们帮助提升了大明边防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尤其是在打乱了蒙古对大明的蚕食计划方面,作用不可忽视。
从这些事件来看,朱祁镇的很多决策并非出于好大喜功,而是出于对国家危机的应对。例如他曾想效仿朱棣和朱瞻基派遣海船下西洋,但由于朝臣的反对,最终没有实施。可以说,在土木堡之变之前,朱祁镇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如果没有发生意外,他本可以继续延续大明的盛世。
然而,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却充满了偶然性。导火索是贡马事件。王振早就知道大明和蒙古的朝贡关系,但他借此事件打压胡濙,以便掌控礼部,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可是,谁也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刻,瓦剌的入侵打乱了朱祁镇的计划,王振也因此陷入困境。为了应对瓦剌人的入侵,朱祁镇决定亲自领兵出征,这个决定虽然是必要的,但却引发了朝廷的种种内斗。
大明的君臣关系已经变得如同水火,无法团结。朱祁镇出征时,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最后导致了土木堡的惨败,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王振被杀,而朱祁镇则被瓦剌俘虏。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文官集团与瓦剌勾结的结果,但这种看法过于简化了复杂的历史局势。实际上,土木堡之变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单一势力的行为。

朱祁镇被俘后的经历,使他从一个少年皇帝变成了一个真正成熟的领导者。经过长时间的软禁,他逐渐摆脱了过去的幼稚,开始采取不同的执政方式。恢复后,他在治理上虽然有所改变,但依然未能挽救大明的衰败。尤其是在冤杀于谦、王文等治国能臣的情况下,他的决策逐渐使国家走向困境。

最终,朱祁镇将皇位交给了儿子朱见深,此时的大明已经风雨飘摇。历史证明,朱祁钰比朱祁镇更适合治理国家,朱见深即位后迅速推翻了父亲的一些决定,甚至恢复了朱祁钰的政策,这种变化足以证明朱祁镇的统治存在重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