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接入人脑,正在中国悄悄爆发|地球知识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424
金币
553936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1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1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10

地球知识局

文字 | 浮森黑子

校对 | 朝乾 夏虫 编辑 | 桐

前几天,马斯克抛出一个极具争议的预测:人类能在20年内将意识数字化,并上传到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 中,达到类似“赛博克隆”的效果。

马斯克这发言在科学界堪称激进,看来未来数年是要死磕脑机接口。

现如今,AI如日中天,但在2020年爆发之前,很少有人能预见它今天的盛况。这种现象在科技前沿并不罕见,许多技术前景远大,但发展时间难以判断,直到爆发临界点到来,行业外的人才会突然意识到原来它已经完成了蓄力。

今年,类似的迹象再次出现,又一个前沿领域——脑机接口——正被点燃。

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脑机接口已经有了用武之地

(图:壹图网)▼

脑机接口的爆发

2024年至2025年,是脑机接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关键两年。

2024年1月,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完成首例人类脑机植入手术。几个月后,受试者仅凭意念就能控制电脑。这一成果的出现,让脑机接口首次从学术议题变成了可量化、可复现、符合伦理的技术,并进入了公众视野。

诺兰·阿尔博接受了Neuralink首例人类脑机植入手术

这能帮助瘫痪的他克服一些身体限制

(图:bloomberg.com)▼

值得注意的是,Neuralink的这项手术早在2023年就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而在FDA批准后的一个月,中国清华大学的团队与宣武医院合作,完成了一例脑机接口植入手术,使渐冻症患者实现了脑控抓握。

从时间上看,中国的手术更早,但在严格意义上,第一的里程碑应综合考虑伦理审批、监管批准与公开披露三方面。按这一标准,Neuralink 的手术是当之无愧的首例。

通过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

患者能够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

(图:tsinghua.edu.cn)▼

这一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连锁反应,也让脑机接口从科研议题变成政策焦点。各国开始重新评估这一技术的潜力与监管边界。

2025年8月,中国工信部、发改委、卫健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这份文件的出台,既是对国际技术趋势的响应,也是中国将脑机接口纳入战略布局的重要信号。它将该领域正式列为“未来产业”,并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产业化落地、2030年形成全球化布局。

脑机接口产业成为我们关注与发展的重点领域

(图:miit.gov.cn)▼

从最根本的趋势来看,人工智能解决的是机器如何“替代”人去思考;而脑机接口要解决的,则是机器如何“翻译”人的思考,进而让机器直接“影响”人的思考。

也就是说,脑机接口可以同时做到“读脑”和“控脑”。例如,前者可以让瘫痪者凭意念控制电脑、帮助盲人看见世界;而后者则通过控制脑神经,帮助大脑和身体重建感知。

但要同时做到这两点并不简单。过去科研界始终被这三个难题所困扰:脑信号太弱、双向通信算法太难、脑设备寿命太短。

直到近两年,芯片技术、AI算法和材料科学的共同突破,才让这三个问题之墙出现裂缝。而谁能率先让裂缝扩大,谁就可能定义脑机的未来。

例如碳纳米材料,和水凝胶等柔性材料结合

能够造出更加柔韧、稳定的高性能电极

(图:碳纳米管,壹图网)▼

中美竞速

相比于已经成熟的汽车、半导体、通信等产业,脑机接口领域在世界上没有多少玩家。真正具备从技术落地到产业布局能力的,几乎只有中美两国。

而中美两国的发展路径,恰好代表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照——美国是资本押注脑机的技术极限,而中国则是政府体系驱动的工程合力推进

对于美国来说,脑机的发展以技术开创为优先目标。马斯克的Neuralink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它把柔性电极与手术机器人结合,实现微米级植入。这说明马斯克的首要目标不是量产,而是证明“读脑”真的可行。

用于电极植入手术的Neuralink机器人

(图:cnn.com)▼

美国还有其他具有技术和临床优势的公司,如自主开发接口材料的Blackrock Neurotech,是FDA审批最完善的厂商;自主研发脑机接口通信技术的Paradromics,今年已大规模开展临床实验;而Synchron则避免开颅植入,在临床方面已经验证了长期的安全性。

这些公司展示了美国脑机领域的技术纵深生态,并且具有临床审批路径清晰、伦理监管成熟等优势。

Blackrock Neurotech的NeuroPort电极

于2004年被批准供人类使用

(图:blackrockneurotech.com)▼

但它的短板也十分明显——研发成本高(融资难)、周期长(受试者招募难,配合度低)、量产难(企业规模扩大难)。因此,这种模式虽然每次成功都能引发轰动,但距离普及仍有距离

而中国方面,则利用体系与资源优势整合追赶,技术落地很稳定。国内的脑机研究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在政策框架下的科研院所、企业、医院的协同作战

在解码算法和植入设备上,博睿康与清华大学深度合作,手术系统先于Neuralink进入临床阶段。

民众在体验博睿康的脑机接口主动康复系统

(图:壹图网)▼

强脑科技作为国内商业规模最大的脑机企业,与政府与科研机构合作打造了脑机创新示范中心,通过市场反向推动科研。

阶梯医疗则凭借自研的电极技术,在创办后短时间内就获得了高额融资,目前与医院的合作也已经进入了临床阶段。

无锡市与强脑科技合作打造了脑机科学创新示范中心

(图:brainco.cn)▼

简而言之,美国强调技术的深度开创,而中国则强调体系布局完整。脑机接口的全球格局由此形成两极结构

从企业层面来看,FDA和国内的药监局的审批节奏,往往是谁先完成临床,谁就有伦理话语权

放大到国家层面,这种审批先行的逻辑,正在演变成新的竞争形式。也就是说,谁拥有、使用、解释脑数据的能力更强,谁就有资格制定未来的规则。

可以预见的是,脑机接口的较量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围绕伦理与数据主权的制度博弈。

如何合理收集和使用脑数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脑电信号转换器,壹图网)▼

脑机技术的落地

在科技爆发的语境里,真正重要的步骤是技术如何落地。当前脑机接口最活跃、也最接近实际应用的两个方向,是医疗康复和大众消费

在医疗和康复领域,脑机接口已经从可行性转向验证有效性和安全性层面。

医疗领域之所以先行,是因为临床需求非常明确,存在大量药物难以治疗的患者,并且临床监管方面的疗效指标也是最严格、最具备量化可靠性的,在伦理方面也更加具备约束性。

在神经功能修复及疾病治疗和干预等方面

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步从实验走向临床实践

(图:researchgate.net)▼

所以,脑机在这个领域往往能最先落地、最先得到代际升级。毕竟疗效好的设备,也是最能推广得开的安全设备。

除了医疗,在消费市场层面,当前的发展集中在一些更有想象力的领域,例如脑控游戏、沉浸式教育、注意力训练等等。

例如某企业推出的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训练系统

旨在帮助儿童改善思维认知、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

(图:brainco.cn)▼

专注于这些领域的企业,规模没有医疗领域大,但具有较大的创新性,让脑机接口第一次进入大众消费视野。这或许更迎合年轻人市场。

抛开科幻性不说,谁不曾遇见过打游戏按键慢半拍导致游戏失败的情况?要是游戏角色的反应和大脑思考完全同步,那游戏体验无疑会更上一层楼。

如果能有快速精准的反应度

那用脑机接口来玩游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图:researchgate.net)▼

然而,这类市场也存在一定的成本约束。对于成本不高的消费级读脑设备来说,其读取和解析的精度很有限,体验也较为粗糙,在及时性上不尽人意。但消费市场却代表了一个趋势,即脑信号正在成为人机交互的新语言。

所以,脑机接口的落地才刚刚开始,距离真正走进生活,还有数年的时间鸿沟要跨越。

意识的边界

与AI的早期阶段类似,脑机接口的发展瓶颈也在于数据。只有拥有足够多的高质量脑信号,才能打造出更精准的脑与机器通信体系。而这一步,必须依靠人。

过去两年,一个新的现象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兼职信息出现了类似“脑机被试者”这样的字眼。在三甲医院的神经科门诊,也开始常见“脑机接口试验招募”的公告。

现在网络上能看到不少脑机接口实验的招募信息

(图:小红书)▼

因此在未来,与脑机技术发展并行的,还有人脑数据的加速积累。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风险——谁来界定脑数据的边界?

因为脑机接口触及的不是单纯的数据,而是思想本身。它记录的,是情绪的波动、潜意识的闪现,甚至是身体状态的变化。

脑机接口带来的挑战,远不止于技术,它更是一场关于“人”的拷问。当我们的思想开始被测绘、被量化时,我们必须守护住那片使“我”之所以为“我”的、不可让渡的内心疆域。因为思想的圣殿,不应沦为数据的新殖民地。

各国需努力建立更加全面合理的脑数据监管机制

(图:gppi.net)▼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424
金币
553936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1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12
脑机接口:从实验室到现实的爆发与未来挑战

引言:马斯克的“赛博克隆”预言与脑机接口的临界点

近期,马斯克提出“20年内人类意识可数字化上传至特斯拉机器人”的激进预测,再次将脑机接口技术推向公众视野。正如AI在2020年前后的爆发,脑机接口正经历类似的“蓄力期”。2024-2025年被视为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转折点,多项突破性进展使其从科幻概念变为可触摸的现实。

脑机接口的爆发:技术突破与政策推动

关键技术里程碑
- Neuralink首例人体植入:2024年1月,Neuralink完成首例人类脑机植入手术,受试者通过意念控制电脑,标志着技术从学术研究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其N1芯片包含1024个微电极,可实现与神经元的直接连接。
- 中国临床突破:同年,清华大学团队与宣武医院合作,为渐冻症患者植入脑机接口,实现脑控抓握功能。2025年7月,中国科学院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研发出全球最小尺寸脑控植入体。

政策支持:中国战略部署
2025年8月,中国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脑机接口列为“未来产业”,提出:
- 2027年目标:关键技术突破,产品在医疗、工业等领域应用,形成2-3个产业集聚区。
- 2030年目标: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全球领军企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中美竞速: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

美国:资本驱动的技术极限探索
美国脑机接口产业以企业创新为核心,代表企业包括:
- Neuralink:马斯克旗下公司,聚焦高带宽、微创植入技术。截至2025年9月,全球已有12人接受其N1芯片植入,累计使用超15000小时。计划2026年为视力障碍患者恢复部分视力。
- Synchron:采用血管介入式电极,无需开颅手术,在安全性上领先。已在10名患者中开展试验。
- Blackrock Neurotech:FDA审批最完善的厂商,其NeuroPort电极系统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

美国模式的优势在于技术前沿性和临床审批路径成熟,但面临研发成本高、量产难等问题。

中国:体系化协同推进
中国采取“政产学研医”协同模式,特点包括:
- 政策引导:“十四五”规划将脑机接口纳入“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点方向,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 技术突破: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研发的“北脑一号”芯片,在半侵入式技术路线上实现突破,解码准确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 企业崛起:强脑科技、博睿康等企业在消费级和医疗级产品上快速迭代,强脑科技已与多地医院共建脑机创新示范中心。

中国模式强调工程化落地和体系化布局,在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技术上形成特色优势。

应用落地:医疗康复与消费市场的双重突破

医疗康复:核心应用场景
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从可行性验证转向有效性提升:
- 瘫痪与运动障碍:帮助脊髓损伤、渐冻症患者通过意念控制外骨骼、机械臂或数字设备。例如CorTec公司的32通道电极垫可对大脑进行电刺激,辅助中风患者康复。
- 感官恢复:Neuralink计划2026年开展“盲视”项目,通过摄像头捕捉画面刺激视觉皮层,帮助失明者重获视觉。
- 神经疾病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可通过植入式神经刺激器改善运动功能,未来有望扩展至癫痫、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

消费市场:沉浸式体验的开端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在消费领域率先落地:
- 游戏与娱乐:玩家通过意念控制游戏角色,提升沉浸式体验。例如某企业推出的脑控游戏设备,可实时捕捉脑电信号转化为操作指令。
- 智能家居与教育:用户通过意念控制家电;在教育领域,脑机接口可实时监测学生注意力状态,辅助个性化教学。
- 健康监测:便携式设备通过分析脑电信号评估睡眠质量、压力水平等生理指标。

尽管消费级产品精度有限,但其低成本和易用性为技术普及奠定了基础。

伦理与挑战:思想边界的守护

随着技术逼近“读脑”与“控脑”的核心能力,伦理和法律问题日益凸显:
- 隐私风险:脑信号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记忆,若被滥用可能导致“思想监控”。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授阿尼尔·塞思指出,“大脑内部信息一旦泄露,隐私将无处遁形”。
- 数据主权:谁拥有脑数据?如何规范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德国汉堡大学专家克里斯托夫·布勃利茨认为,植入式设备一旦与神经系统深度交互,“将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其管理权归属需重新定义。
- 意志纯粹性:若技术实现“写入”信号(如情绪调节),可能模糊自然意志与外部干预的界限。

各国正加紧建立监管框架。中国《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伦理审查和数据安全保护,欧盟也在探讨制定专门的脑机接口法规。

未来展望:2030年的脑机接口图景

到2030年,脑机接口有望实现以下突破:
1. 技术性能:电极通道数达数万级,解码准确率大幅提升,设备小型化、低功耗化成为常态。
2. 应用场景:医疗领域覆盖更多神经系统疾病;消费领域向AR/VR交互、自动驾驶辅助等扩展。
3. 产业格局:中美仍将主导全球市场,中国有望在非侵入式技术和产业化规模上领先,美国在侵入式高端技术上保持优势。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正如文章所述,“思想的圣殿不应沦为数据的新殖民地”。未来的发展需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坚守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尊重。

结语

脑机接口正站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中美两国的竞争与合作将加速这一进程,而伦理规范的建立和技术普惠的实现,则决定了这项革命性技术能否真正造福人类。正如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突破一样,脑机接口不仅改变我们与机器的交互方式,更将深刻重塑我们对“自我”和“意识”的理解。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技术创新与人文思考缺一不可。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