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人是蒙古人,蒙古语中叫做“oirat”,意思是“林中的人”。今天我们常说的“卫拉特人”其实就是瓦剌人。明朝时期,当“瓦剌”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大家就开始好奇,这个“瓦剌”到底属于哪个民族。
在蒙古的历史中,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叫做“yasten”。瓦剌人的祖先,实际上是在蒙古崛起之前就生活在林中的部族。相比蒙古人,这些部族与匈奴的联系更为密切,瓦剌人的血统中,可能包含了比克烈人和乃蛮人更多的匈奴血脉。
这些林中的部落,像秃马惕部一样,以勇猛善战闻名。秃马惕部曾经杀掉过成吉思汗的部将博尔忽。为了征服秃马惕部,成吉思汗派遣了朵儿伯多黑申,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瓦剌的直系部落“斡亦剌部”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成为了朵儿伯多黑申的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成吉思汗十分高兴,甚至与斡亦剌部的领袖忽都合别乞结为亲家,斡亦剌部借此机会,吞并了秃马惕部的部族,迅速崛起,成为林中百姓中最强大的部落之一。这也反映了大草原部族之间复杂的生存法则。
到了14世纪,随着元朝的衰退,瓦剌的后裔开始扩展自己的势力。瓦剌人生活在蒙古高原西北部,这使得他们能够避开明朝的封锁,从西域得到铁器,同时也能从中亚获得良种马匹,不断改良自己的骑兵力量。瓦剌人的骑兵在重骑兵方面尤其强大,远超一般蒙古部族。1414年,明成祖朱棣亲自带兵北征,与瓦剌交战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的乌兰巴托附近),瓦剌人最终向明朝称臣。

在永乐年间,瓦剌凭借着强大的重骑兵,虽只有五十万人口,但依靠三万余骑兵的强大力量,轻松压制了曾经是元朝一部分的黄金宗族鞑靼部。为了遏制瓦剌的不断扩张,朱棣决定发动第二次北伐,最终大败瓦剌,瓦剌的势力开始衰退。瓦剌的首领马哈木在与鞑靼的阿鲁台大将军作战时受伤去世,瓦剌部落进入了衰退期。

到了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瓦剌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1635年,卫拉特的领袖固始汗为了减轻俄罗斯和喀尔喀蒙古的威胁,决定归降后金。1646年,他与卫拉特的其他部落领袖联名向清朝朝贡,正式归顺清朝,成为清朝的一部分。
瓦剌并不是蒙古的大汗部落。瓦剌便是卫拉特部的前身,卫拉特在归属于清朝后分为四个主要部落:土尔扈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和硕特。瓦剌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征服的“林中百姓”部落,这些部落生活在接近西伯利亚的森林中。蒙古族本身是一个相对较晚产生的民族,其起源标志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各个部落。蒙古的血统和文化非常复杂,不仅有林中百姓这一类的渔猎民族,还有贝加尔湖周边的布里亚特人、唐努乌梁海的图瓦人等,甚至包括了卫拉特三部的祖先。

此外,还有一些部落,如乃蛮、克烈等,这些部落的血统偏向匈奴,他们信仰天主教并进行游牧。匈奴人、匈奴游牧部落与蒙古之间也存在着部落同盟关系。成吉思汗的部族属于乞颜部,按照蒙古的传统,只有乞颜部的黄金宗族才能称为“大汗”,其他部落则属于外围部族,不享有同等地位。

那么,瓦剌如今属于哪个民族呢?瓦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演化成了不同的民族群体。如果从成吉思汗时期的“林中百姓”追溯,涉及的民族群体非常庞大,难以一一追溯。然而,瓦剌无疑在中国多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今天在新疆的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瓦剌的后裔占据了重要地位。此外,瓦剌的四大部落之一——杜尔伯特部的后裔迁徙到了大兴安岭地区,并在此建立了杜尔伯特旗,至今黑龙江省内还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不仅在中国,瓦剌人也分布在其他国家。例如,外蒙古的乌布苏省,杜尔伯特人是该地区的核心民族之一。除此之外,阿尔泰共和国和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等地,也与瓦剌有着深厚的联系。

综上所述,瓦剌人在几百年的迁徙与演化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全球多个民族,成为一个多元融合的民族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