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0回复

[红楼梦]林黛玉在原著中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102
金币
39238
道行
38009
原创
2448
奖券
5004
斑龄
136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5643(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30


寄人篱下十几年的贵族小姐林黛玉,究竟是怎么去世的?死前经历了什么?贾宝玉当时在做什么?贾母又在哪里?王夫人会怎么对她?北静王又和她产生了什么纠葛?赵姨娘、邢夫人等人在她临死之前又扮演怎样的角色?

种种疑惑,我们将完全根据原文线索,试探林黛玉的另一个结局。



略谙《红楼梦》者皆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120回,后40回是续书,并非出自原作者之笔。而这续书中,多数人物的命运结局,都与前八十回的明示暗示背道而驰。譬如前八十回作者为巧姐嫁给板儿埋下许多伏笔,可续书却让巧姐嫁给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地主儿子;又有贾元春的《红楼梦曲》近乎明示这位妃子死于非命,意外来得太快让人无法招架,可续书中贾元春竟然是受宠发福而死……

而显然,续书中林黛玉的结局,也写成了狗血的“二女争一夫”的老套故事。

仅说一件,林黛玉此番下凡,仅仅为报答贾宝玉的恩情而来,她的眼泪,不仅只为宝玉而流,而且流的还是感激的、深情的、理解的、求仁得仁的泪。可续书中黛玉死前,却是对贾宝玉抱有怨恨的、不甘的。这不仅不符合黛玉襟怀坦荡、傲骨铮铮的人物形象,还违背了绛珠仙子下凡还泪报恩的初衷。

那么,如果根据前八十回的线索,林黛玉之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林黛玉去世前,贾母已经先她而去。

贾母是林黛玉唯一的靠山,贾母在时,即便一些人对这位寄人篱下的小姐心怀不满,也得强压着怒火。而贾母一旦离世,那将会怎样?在第五十六回,紫鹃就已经说出了答案:

“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在林黛玉的?《葬花吟》中,说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日子,在前八十回,我们起码是看不到的,毕竟贾母对这位外孙女多有庇护,直至第七十五回,贾母要赐个菜,最先想到的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所以,所谓的“风刀霜剑”也只有贾母离世后,才会出现。



那么,所谓的“风刀霜剑”究竟是什么?

不知各位看到这个词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眼前只觉得排山倒海的刀剑直飞射而来,而林黛玉就是那个众矢之的。显然,这“风刀霜剑”是“团伙作案”。而这“团伙”,都有谁?可以肯定,王夫人一定在内,何以见得?秘密就在“晴雯之死”上。

“晴为黛影”这是众多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识,而这“影”不仅指晴雯模样和性情像林黛玉,其结局更与林黛玉有共通之处。

晴雯死后,贾宝玉夜里在芙蓉花前诔晴雯,毕后却见一个人影闪出,丫头吓得一跳,大叫道:“不好,有鬼,晴雯真的来显魂了”。

果然,在林黛玉和贾宝玉就诔文讨论时,脂砚斋多次提点:

“又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

“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那么,一定程度上与林黛玉结局相似的晴雯,是怎么死的呢?因诽谤而死!“寿夭多因毁谤生”,这是晴雯的判词。王夫人就是听到了众婆子丫头对晴雯的毁谤污蔑,才对晴雯下手。



而在将晴雯撵出大观园后,王夫人还道:

“因今年不宜迁挪,明年一并搬出去干净”

这就意味着,王夫人真正要防忌的“狐狸精”不是晴雯,而是还住在园子里的某个人。这个人就是林黛玉。

所以呢,关于林黛玉和贾宝玉一些风言风语,王夫人早就听闻,最明显的莫过于第三十四回花袭人“进言”一事。

此外,种种迹象表明,贾母死后,某些人也将对林黛玉展开“诋毁”模式。

第一个,赵姨娘。

纵观全文,赵姨娘与林黛玉的交集非常有限,有一次却让我们读者印象深刻,那就是某天贾宝玉坐在潇湘馆和林黛玉闲话时,赵姨娘进来了,问黛玉好,文中写道:

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

由此可知,这不是赵姨娘第一次顺路走进潇湘馆了。而这鬼鬼祟祟的行举,背后有什么用意?只怕不仅做人情,还有想要探听这位林姑娘和贾宝玉,是否有什么苟且之事。毕竟如果贾宝玉与姐妹们闹出丑闻,那对贾环的是非常有利的,赵姨娘母子,对贾宝玉可是一直虎视眈眈的,这点众所周知,此处不赘。



第二个,邢夫人。

在抄检大观园时,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在怡红院和潇湘馆搜查时,是费尽全身力气,当在潇湘馆紫鹃的箱子搜出贾宝玉的一些旧物时,是“自以为得了意”,得的什么意?除非是受邢夫人指使,势必要将罪名放在潇湘馆上面的“意”。邢夫人和林黛玉自然没有任何利益冲突,可是贾宝玉有啊,一旦让大家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有不才之事,那对扳倒贾政一房可是易如反掌的。

所以,赵姨娘和邢夫人这样的党派,虽然与林黛玉没有直接冲突,但是在大家都知道贾宝玉没了林妹妹会“死去半个人”后,她就成为了一群饿狼虎视眈眈的猎物。

贾母在世时,这些人还能有所顾忌,一旦贾母伸腿去了,那林黛玉将面临一场狂风暴雨,风刀霜剑。我们可以推测,贾母去世后,赵姨娘等人将造谣贾宝玉与林黛玉越礼,王夫人就势将贾宝玉搬出大观园。林黛玉开始陷入惊恐、孤独和屈辱的生活。



那么,这样的日子,林黛玉将如何结束呢?很不幸,唯有一死,而且至死,她再没能见贾宝玉一面。

林黛玉死时,贾宝玉已经离开了贾府。这在文中多有暗示。

譬如第二十八回,林黛玉与贾宝玉在贾母屋里怄气时,正巧有人来唤宝玉外出,贾宝玉走后,林黛玉跟在后面念道:

“阿弥陀佛,等你回来,我死也罢了。”

这句话放在当时情景来看是稍显突兀的,所以我们不妨再结合另外两处来看。

在第二十六回,贾宝玉走到潇湘馆看林黛玉,文中写:“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此处脂批:

“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

再有迎春出嫁后,贾宝玉在紫菱洲一带徘徊,脂批:

“先为‘对境悼颦儿’作引。”

这两处文字,都暗示贾宝玉将来再到潇湘馆,便是另一番天翻地覆的景象,彼时林黛玉芳魂远逝,贾宝玉连她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只能面对寂寥落寞景象,深深悼怀。

那么,贾宝玉为何要离开贾府?从第二十八回贾宝玉是被冯紫英一伙人叫走来看,将来必然也是因这伙人而离开,最大可能是避祸。



贾宝玉不在,贾母已死,兼之前闹出那一阵风波,林黛玉成为了俎上鱼肉。而在这时,北静王出现了。

北静王此人,一出场就引发许多读者的兴趣,除了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和贾宝玉那种难以言说的友情,便是与林黛玉的某种瓜葛了。

在前八十回,北静王和林黛玉两次间接发生关系,一次是因为“鹡鸰串珠”,另一次则是那一身精细别致的蓑衣。

我们知道,贾宝玉曾经将蒋玉菡的礼物转赠给花袭人,后来花袭人嫁给了蒋玉菡。不同的是,花袭人是接受了蒋玉菡的茜香罗,而林黛玉两次拒绝了贾宝玉的好意。

所以,北静王将来一定会与林黛玉产生瓜葛,只是林黛玉一方主动拒绝了。

那么这件事该是什么样的?北静王又是如何知道林黛玉的?这时候,贾雨村就该上场了。

如果我们留心,会发现书中除了晴雯,还有一个人是林黛玉的“分身”,那就是香菱,两家都是家族支庶不盛,视女儿为掌上明珠,三岁就有和尚要化去出家……最后都家破人亡。还有一点,那就是甄林两家都与贾雨村有恩。可是呢?贾雨村后来见到受难的香菱,不仅没有伸出援手,还牺牲她讨好了四大家族。



那么将来林黛玉呢?可以想见,她将成为贾雨村投靠新靠山的筹码。这当然不是无由来的猜想。在第十六回,林黛玉和贾琏从扬州返京时,途中竟然遇到了贾雨村,便一齐进京。而彼时的林黛玉,是”出落得越发超逸了“,这闲闲一笔,究竟有什么用意?自然为将来贾雨村“献宝”做伏笔。

贾雨村献宝,北静王不明所以,向贾府抛出橄榄枝,这于王夫人而言,自然是正中其怀。恨不能早早将林黛玉打发出去,以眼不见心不烦。哪位要问了,那黛玉的亲舅舅贾政呢?我们不妨想一下,贾政此人,一向不关心家务,对家里的了解一切靠王夫人。而此前那一阵丑闻,让贾政已经对这位外甥女有了误解,加上后来贾府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他已分身乏术了。只要王夫人略一提及,便只有应允的份了。



只是,两次拒绝北静王之物的林黛玉,是不可能接受下这份姻缘的。彼时,从王夫人方面的逼迫加上对贾宝玉的担忧和思念,以及深陷构陷诋毁的怨愤,让林黛玉日夜以泪洗面,最终化作一缕香魂,归去太虚。
[ 此帖被527801728在2025-10-01 15:31重新编辑 ]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