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2回复

[健康饮食]64岁男子因血糖过高死亡,医生提醒:这3种素食,糖友需尽量少吃[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220
金币
1554
道行
19523
原创
29381
奖券
18047
斑龄
200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6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13

“医生,你一定要救救我爸!”
送进急诊室时,王大爷已经陷入深度昏迷。事发之前一家人还在吃饭,老人就说不舒服,躺了一会人就开始意识涣散了,儿子以为是中风,感觉把人送医急救,但急诊检查后,发现大爷根本没有中风,而是糖尿病引发的高渗性昏迷。由于病发突然加上病情危急,确诊后医生立即展开救治,然而在全力抢救下大爷还是没能恢复意识,遗憾离世。
事后家属也想不通,明明平常也“严格控制”饮食摄入了,这几个月更是肉都没吃过,天天吃素怎么还会血糖升高这么多?
医生提醒,不是吃素就能控糖,而且有些菜天天吃更容易升糖。

一、这3种让血糖飙升的菜,有些人天天吃!
现实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都和王大爷一样,认为碳水和肉才是升糖食物,只要吃素就能控制血糖,但事实并非如此,某些素食可能升糖速度比肉类更快。
素食中虽然含有的抗氧化物和纤维质都有利于控制饭后血糖,改善血糖反应,但也不建议一味的吃素,素食中的营养代替不了肉蛋奶等食品,长期可能摄入过于单一,出现营养不良,对健康也是十分不利的。

而且有些素食堪称“隐形升糖炸弹”,比直接吃吃糖危害更大,尤其是以下这3种素食,日常要谨慎食用:
1、高淀粉类根茎蔬菜
比如土豆、薯类、山药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导致升糖速度过快,不利于血糖控制,建议吃这类食品时可以适当减少主食配比,同时多搭配低升糖食物,比如秋葵、菠菜等食品。

2、加工豆制品
豆制品尤其是经过油炸或烘烤加工后,脂肪含量大大增长,大量摄入可能导致脂肪摄入过多,会增加胃排空时间,增加碳水逗留时间,可能会引起餐后延迟性高血糖。
3、素菜荤做
有些素菜本身升糖指数不高,但很多人习惯烹饪时选择红烧、糖醋、拔丝等方式,虽然增加了食材的风味,但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的糖和油,反而增加了食物热量和糖负荷,这种素菜荤做的方式也是隐藏升糖食物。

二、血糖高,少吃主食更好吗?
可能很多人觉得控糖就是要不吃主食,其实这是个常见误区。虽然控糖确实限制主食摄入量,但不是说直接就把主食砍掉,要知道碳水是人体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主食吃的过少或者不吃可能影响能量供应,倒逼其他食物比如零食、水果等食物摄入增加,反而更不利于血糖控制。
来自澳大利亚团队发布在《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与评论》杂志的一项研究,通过对近4万人长达14年的随访调查发现,高脂高蛋白但低碳水或碳水摄入不足38%的人,比起饮食均衡,合理摄入碳水的人患2型糖尿病风险要高20%。

所以与其减少主食不如主食定量,日常饮食结构可以粗细搭配达到安全控糖效果,比如低升糖主食类型中全谷物和杂豆就是很不错的选择。
全谷物也就是没有经过精细加工,保留有完整谷粒结构,营养成分也没有流失的谷物,而杂豆也就是除大豆外,包括红小豆、芸豆、绿豆等豆类食品。
这些食物的摄入量可以增加到主食摄入比的三分之一左右,另外要注意的是主食烹饪过程中最好不要加入糖和油,以免增加升糖指数。

三、“控血糖”的3个误区,你中招了吗?
除了常见的以为控糖就是吃的越少越好,或者连肉都不敢吃,类似的饮食误区还有不少,你有没有踩过这些坑?
1、只盯血糖不顾胰岛
说到降糖,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把血糖数值降下来,体重降下来,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就可以让身体直接改善,但却忽略了根本原因胰岛功能没有改善,导致患者即便其他指标都直线下降,但胰岛素也失去了补偿能力,因此血糖值是重要监测指标,但除此之外也要注意避免胰岛代偿,得不偿失。

2、水果盲目选GI低的
很多人以为只要吃的水果都是GI低的就不会引起血糖波动,但却忽视了血糖负荷(GL)带来的影响,比如香蕉虽然GI低但可利用碳水含量高,大量摄入也会增加血糖负担,所以日常吃水果也要注意优先选择GI和GL都低的,每天摄入量不宜超过200克。

3、盲目追求无糖食品
还有人认为只要吃无糖食品就不会升糖,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漏洞百出,首先根据国标规定,食品中单双糖含量不超过0.5克/100克,就属于无糖。
因此即便标着无糖的食物也不等于不会升糖,或者升糖慢,而且很多打着无糖的食品原料都含有小麦粉、淀粉或麦芽糊精等成分,人体摄入后会迅速分解成葡萄糖被快速吸收,加上其中脂肪含量不低,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又会进一步降低胰岛素敏感,因此与其追求所谓的无糖心理安慰,不如合理膳食来的更高效。

所以如果你也有糖尿病或高血糖问题,控糖最好注意避开这些误区,其实最好的控糖方法就是合理饮食,保证均衡的膳食营养,才能在降糖的同时提高身体免疫,真正实现健康控糖目标。
1条评分金币+24
妞妞乐乐 金币 +24 - 昨天 23:2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0391
金币
447923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50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6:59
王大爷在饭后出现不适并迅速陷入昏迷,急诊检查排除了中风,这种情况需要从多个系统性疾病角度进行鉴别诊断。以下是可能导致此类急性意识障碍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分析,结合临床思维进行系统性阐述:

---

一、急性代谢紊乱:最常见且需优先排查

1. 低血糖症(Hypoglycemia)  
   - 饭后发生昏迷看似与“低血糖”矛盾,但若王大爷患有糖尿病并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可能出现“反应性迟发性低血糖”——即餐后数小时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血糖骤降。  
   - 老年人对低血糖感知减退,可能仅表现为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而无典型心悸、出汗等症状。  
   - 紧急床边指尖血糖检测即可快速筛查,是必须第一时间完成的关键步骤。

2.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原称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 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常由感染、脱水、摄入高糖饮食诱发。  
   - 特点为严重高血糖(>33.3 mmol/L)、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无明显酮症,进展隐匿但可突发昏迷。  
   - 餐后大量进食尤其是甜食可能是诱因,易被误认为“消化不良”。

3. 肝性脑病  
   - 若有慢性肝病史(如乙肝、肝硬化),高蛋白饮食后氨生成增加,可诱发肝性脑病。  
   - 表现为行为异常、嗜睡、扑翼样震颤,逐渐发展为昏迷。  
   - 常伴有口中有“肝臭味”,血氨升高。

4. 尿毒症性脑病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在饮食后代谢负担加重,电解质紊乱(如高钾、低钠)、酸中毒或尿毒素蓄积可引发意识障碍。  
   - 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呼吸深快等表现。

---

二、心血管事件:隐匿而致命

1. 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心肌梗死(AMI)  
   - 尤其是下壁心梗,常以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不适)为首发表现,易被误认为“消化不良”。  
   - 心输出量骤降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晕厥或昏迷。  
   - 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可能无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谱至关重要。

2. 心律失常(如室速、房室传导阻滞)  
   - 餐后血液集中于胃肠道,回心血量减少,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OC)或阿-斯综合征(Adams-Stokes syndrome)。  
   - 可表现为突然晕倒、抽搐、意识丧失,恢复后如常或持续昏迷。

---

三、中毒与药物相关因素:不可忽视的外源性原因

1. 酒精或药物中毒  
   - 若饮酒或服用镇静剂(如安眠药、抗精神病药),可能协同作用导致中枢抑制。  
   - 尤其是老年人代谢慢,药物半衰期延长,易蓄积中毒。

2. 食物中毒或化学性中毒  
   - 食用变质食物、野生菌类、含亚硝酸盐食物(如隔夜菜)可致中毒性脑病。  
   - 有机磷农药污染蔬菜也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瞳孔缩小、昏迷。

3. 药物相互作用  
   - 如同时服用降糖药+抗生素(如甲硝唑)可增强降糖效果,引发低血糖;或服用多种中枢抑制药物叠加效应。

---

四、神经系统其他疾病:虽排除中风,仍需警惕其他病变

1. 癫痫发作后状态(Post-ictal state)  
   -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可在无明显抽搐的情况下表现为意识障碍,餐后疲劳、电解质波动可能为诱因。  
   - 脑电图有助于诊断。

2. 颅内感染或占位病变  
   - 脑炎、脑脓肿等可表现为急性意识改变,虽非中风,但仍属神经系统急症。  
   - 若有发热、头痛、颈强直,需考虑感染可能。

---

五、其他系统性疾病与特殊机制

1. 急性胰腺炎  
   - 高脂、高蛋白饮食可诱发,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重症者因炎症因子风暴、休克、代谢紊乱导致昏迷。  
   - 血淀粉酶、脂肪酶及腹部CT可确诊。

2.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迷走反射过度)  
   - 餐后迷走神经兴奋,部分老年人可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或“餐后低血压”,尤其合并帕金森病、糖尿病神经病变者。  
   - 表现为头晕、冷汗、血压下降、意识丧失。

3. 维生素B1缺乏(Wernicke脑病)  
   - 多见于长期营养不良、酗酒老人,摄入碳水化合物后消耗更多B1,诱发急性脑病。  
   - 典型三联征:眼肌麻痹、共济失调、精神意识障碍。MRI可见丘脑、乳头体异常信号。

---

总结与建议:临床应对策略

| 步骤 | 措施 |
|------|------|
| 第一步 | 立即测指尖血糖——排除低血糖(最快、最可逆的原因) |
| 第二步 | 查动脉血气、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血氨、乳酸——评估代谢状态 |
| 第三步 | 心电图 + 心肌酶谱——排除心梗或心律失常 |
| 第四步 | 头颅CT/MRI——确认无出血、梗死或其他结构性病变 |
| 第五步 | 毒物筛查、血药浓度、脑电图、腰穿(必要时)——深入排查 |

> 📌 关键提示:老年人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饭后昏迷”绝不能简单归因为“消化不良”。应秉持“先排除致命性疾病”的原则,系统排查代谢、心脏、神经三大核心系统。

---

如能提供更多背景信息(如是否有糖尿病、肝病、肾病、服药史、饮食内容、昏迷前具体症状等),可进一步缩小诊断范围,制定精准诊疗方案。

1条评分金币+8
妞妞乐乐 金币 +8 - 昨天 23:2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7464
金币
393038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72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79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8:16
医生提醒糖友尽量少吃的3种素食包括:高淀粉类根茎蔬菜、加工豆制品和素菜荤做。 这些食物可能对血糖控制不利,甚至会引发升糖风险 。

📌 背景
64岁男子因血糖过高去世,这一事件引发了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讨论。糖尿病患者常认为素食有助于血糖控制,但某些素食反而可能加剧血糖波动,尤其是以下3种 。

📌 3种需谨慎食用的素食
高淀粉类根茎蔬菜

比如土豆、薯类、山药等,淀粉含量高,容易被人体快速消化吸收,导致血糖迅速升高。
建议搭配低升糖食物,如秋葵、菠菜等 。
加工豆制品

经过油炸或烘烤的豆制品脂肪含量高,可能导致胃排空时间延长,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滞留时间,引发餐后延迟性高血糖 。
素菜荤做

烹饪时使用红烧、糖醋等方式,添加大量糖和油,导致食物热量和糖负荷增加,反而不利血糖控制 。
📌 血糖控制的误区
只盯血糖不顾胰岛

忽略胰岛功能改善,即使血糖值下降,胰岛素补偿能力也可能丧失 。
盲目选GI低的水果

低GI水果如香蕉,如果摄入过多,也可能增加血糖负担 。
追求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仍可能含有其他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上升 。
📌 建议
合理搭配饮食

主食中可以加入全谷物和杂豆,增加到主食比例的三分之一。
避免在烹饪中加入糖和油 。
定期筛查血糖

尤其在8、9月气温转凉时,注意血糖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

糖友应尽量避免食用高淀粉类根茎蔬菜、加工豆制品和素菜荤做,以防止血糖失控。 同时,合理搭配饮食和定期筛查血糖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 高血糖患者饮食禁忌有哪些?
高血糖患者应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高淀粉和酒精类食物,以防止血糖波动和并发症的发生。

📌 饮食禁忌分类
高血糖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禁忌食物:

禁忌类别    具体食物    影响
高糖食物    糖果、巧克力、蛋糕、甜饮料等    导致血糖急剧升高
高脂肪食物    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高盐食物    咸菜、咸鱼、腊肉等    导致血压升高
高淀粉食物    土豆、红薯、芋头等    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
酒精类饮品    白酒、啤酒、葡萄酒等    干扰糖代谢,导致血糖波动

🍽️ 其他注意事项
避免精制碳水:如白面包、白米饭,建议选择全麦面包、糙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控制果汁和甜饮料摄入:这些饮品含糖量高,建议选择白开水、无糖茶或咖啡。
限制坚果类食品的摄入:坚果热量高,可能影响血糖代谢。
减少粥类食品的摄入:粥类容易消化,可能导致血糖快速上升

💡 饮食建议
控制总热量: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合理分配每餐的食物量,避免过度进食。
均衡膳食结构:主食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豆类等。
定时定量进餐: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尽量不吃夜宵。
戒烟限酒: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建议
高血糖患者应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高淀粉和酒精类食物,并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限酒,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血糖不稳定人群至关重要。长期高血糖不仅会损害胰岛功能,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控糖策略非常关键。

📊 控糖方法对比表
方法类别    具体措施    作用机制/效果
饮食控制    选择低GI食物、全谷物、杂豆类、薯类;控制主食量;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减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平稳血糖波动,减轻胰岛负担 1
规律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适当力量训练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基础代谢率,帮助消耗血糖
药物治疗    使用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磺脲类、DPP-4抑制剂、胰岛素等    多机制协同降糖,如抑制糖苷酶、减少肝糖输出、刺激胰岛素分泌等

血糖监测    定期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    了解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足量饮水、避免过度劳累    稳定代谢环境,减少应激性血糖升高

🧩 补充说明
主食选择:推鋈任铮ㄈ绮诿住⒀嗦螅⒃佣估啵ㄈ绾於埂⒙潭梗⑹砝啵ㄈ绾焓怼⑸揭枳⒁馀脞糠绞胶蜕闳肓� 。
药物联合使用:阿卡波糖适合餐后血糖高的人群,常与二甲双胍、磺脲类、DPP-4抑制剂或胰岛素联用,以增强控糖效果 。
饮食结构:粗细搭配、少食多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 。
饮水建议:每天饮水1500毫升以上,有助于代谢废物排出和血糖稳定 。

✅ 建议
优先调整生活方式:从饮食和运动入手,是控制血糖的基础。
结合药物治疗:若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
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波动过大。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压力过大。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以及心理调节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饮食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是控制血糖的基础,主要原则包括:

低糖低脂:避免高糖和高脂肪食物,选择全谷物、瘦肉、豆制品及新鲜蔬菜等低糖低脂食物。
高纤维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燕麦、绿叶蔬菜等,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
适量蛋白质:摄取优质蛋白质,如鸡肉、鱼肉、鸡蛋、豆制品等,帮助维持血糖稳定。

分餐进食:一日多餐,定时定量,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控制总热量:根据个人体重、活动水平和血糖目标,合理控制每日热量摄入,避免肥胖。
🏃 运动管理
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建议:

定时定量运动: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车或游泳。
监测血糖: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随身携带糖果或糖尿病卡:以应对低血糖情况,并在紧急时提供必要的信息。
📊 血糖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对于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具体包括: 智能血糖监测仪

使用血糖仪进行日常血糖检测,记录血糖值并根据结果调整饮食、运动或药物治疗方案。
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常规、血脂和血压,评估整体控制情况。
💊 药物治疗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
注意药物副作用,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 心理调节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和抑郁,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缓解压力。
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必要时可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

📋 表格总结:糖尿病日常管理要点
管理领域    具体措施    作用
饮食管理    控制糖分、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分餐进食    稳定血糖,减少波动
运动管理    每周3次以上有氧运动,监测血糖,随身带糖果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防止低血糖
血糖监测    日常检测,记录血糖值,定期检查HbA1c等    调整治疗方案,评估控制效果

药物治疗    按医嘱服药,注意副作用    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
心理调节    保持良好心态,学习放松技巧,寻求支持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结论
糖尿病的日常管理需要综合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和心理调节等多方面措施,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风险。患者应定期复查,并与医生保持沟通,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1条评分金币+9
妞妞乐乐 金币 +9 - 昨天 23:2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