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人不会无缘无故牙龈萎缩!医生:牙龈萎缩的人,多半有这些习惯[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220
金币
1564
道行
19523
原创
29381
奖券
18047
斑龄
200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6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01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01) —

窗外的清晨微光照进厨房,62岁的李大爷又习惯性地用力刷着牙。镜子里,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牙齿似乎“变长”了些,牙龈边缘不再紧贴牙齿,甚至有点泛红。他赶紧问家人:“是不是老了,牙齿就都这样?”家人也觉得没啥大问题,简单劝他多注意点就好。
但李大爷心里始终惴惴不安,直到例行体检时,医生却微皱眉头“您的牙龈已经明显萎缩,再不管可不行!”李大爷恍然大悟:原来,牙龈萎缩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衰老现象,而是长期生活习惯‘悄悄报复’的结果。
许多人和李大爷一样,总把牙龈萎缩当成“年纪大了”的自然过程。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医生指出:“牙龈萎缩多半有迹可循,尤其是有这几个习惯的人,风险尤其高。背后的真相,远比你想象得更复杂,到底哪些日常细节在无声中伤害你的牙龈?坚持这些坏习惯多久后,牙齿会出现哪些变化?最关键的是,我们到底该怎么扭转这个趋势?”答案,或许正在你每天的点滴生活中。

牙龈萎缩背后的“元凶”,真的就是年龄吗?
很多中老年朋友都会纳闷:为什么刷牙、漱口都很认真,还是逐渐出现了“牙根暴露、牙齿变长”的尴尬现象?医生提醒,牙龈萎缩实际上是一种累积性的慢性过程,并非“昨天还好,今天就出问题”。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牙龈萎缩比例高达62.4%,但只有不足三成的人曾重视初期症状。这不是简单的“岁月痕迹”,更多时候是生活方式、口腔卫生甚至饮食结构长期影响的结果。

首先,牙周炎和牙结石是最常见的结构性危害。哈佛大学最新口腔健康研究指出,35岁以后,牙周组织出现慢性炎症和压迫,牙龈退缩速度将比正常人群加快18.9%。其次,错误刷牙方式和过度用力也是“加速器”。用力横刷、硬毛牙刷、大幅震动刷牙,长期这样做会像把“砂纸”一样摩擦牙龈,每天都在悄悄“消耗”牙龈健康。
此外,吸烟、酗酒与高糖饮食也是不可忽视的元凶。《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数据显示,长期吸烟者牙龈出血率较非吸烟者高出37.5%,牙槽骨吸收更显著。再加上部分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对牙周组织的负面影响,牙龈萎缩的问题就更加复杂、多元。
2.坚持这些“坏习惯”,牙龈会出现哪些变化?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忽视了!
医生总结临床案例发现,“牙龈萎缩的人,80%以上存在以下共性习惯”,值得每个人自查:
刷牙方式不当。长时间横刷牙齿、用力过猛、使用硬毛牙刷,都会直接损伤牙龈。近日一项覆盖6000名中老年人的调查显示,用力横刷和使用硬毛刷组合的人群,牙龈萎缩风险提升42.8%。
口腔卫生措施缺失。很多人自认为早晚刷牙就足够,忽视了牙线、冲牙器等辅助工具。如果牙结石反复堆积,牙龈炎症逐步加重,三五年下来,牙缝会明显变大、牙齿变松。中国医科大学研究发现,牙结石人群牙根暴露概率较干净口腔者高出21.7%。

吸烟酗酒不节制。烟草与烈性酒精会造成牙龈微血管收缩,削弱修复与免疫力。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发布的口腔流行病报告显示,常年吸烟者牙龈退缩显著提前3-5年。
偏爱高糖高酸饮食。爱喝含糖饮料、果汁、碳酸饮料,摄入高糖食物容易滋生有害细菌,形成附着斑块。久而久之,牙槽骨和牙龈都受到慢性侵蚀。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分析高糖饮食患者病例,发现其牙龈炎发病率达70.1%。

忽视定期洗牙。有人担心洗牙会伤害牙齿,因而多年不去。实际上,牙科定期专业洁治可减少牙结石堆积,显著降低牙龈萎缩与牙周炎爆发的风险。
慢性基础病未控好。如糖尿病、肾病等长期影响微循环,牙龈修复力下降。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牙龈萎缩风险几乎是正常人的2倍。
也正因如此,不少看似“勤快”的中老年人,反而因为方式错误、方法老旧,让牙龈问题变得防不胜防。特别是刷牙和口腔卫生这两个细节,很多人一直忽略,直到“牙根露了、牙齿松了”,才追悔莫及。
3.改变习惯更重要,这几招让牙龈“留住青春”
口腔健康不能指望“侥幸”。医生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发现牙龈萎缩苗头的朋友),一定从日常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做起:
选择软毛牙刷,轻柔竖刷。减少横向摩擦,采用竖刷或巴氏刷法,刷牙时力度控制在“刷得干净但不会出血”。研究显示,坚持正确刷牙方式6个月,牙龈炎症状缓解率可达67.9%。
配合牙线、冲牙器,彻底清洁死角。牙刷只能覆盖表面,牙线和冲牙器能清掉牙缝、龈缘的细菌残留。建议每晚刷牙后坚持用牙线,口腔清洁率提升38.5%。

合理饮食,远离高糖强酸
养成多吃蔬果、少过量糖分的习惯。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减少每日糖摄入可将牙龈炎概率降低20%以上。
戒烟限酒,不给牙龈添堵。每年主动体检一次口腔,发现牙龈问题及时干预。特别注意:高危慢性病患者应主动与口腔医生沟通。
定期专业洁治,至少半年一次。不要迷信“洁牙削牙”说法,有效去除牙石和菌斑,不仅不伤牙,反而是最经济有效的口腔保健。
慢病管理,综合调控。如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务必规范治疗。多项追踪数据显示,系统性慢病管理显著减少牙龈健康并发症。
牙龈不会无缘无故萎缩。每一次退缩、每一个“牙缝变大”、“牙齿变长”的镜面映照,都是无数次生活疏忽的堆积。医学界普遍认为,养成科学的口腔卫生习惯,合理饮食控糖、管理慢性病远比药膏或补牙来得更彻底、更管用。从今天起,让正确的刷牙方式和健康饮食成为你新的人生态度,别再等牙根暴露、牙齿松动才追悔莫及。

“人老先老牙”流传多年,但这不是无的放矢。早在丹麦有一项持续21年的大规模调研就被广泛引用:研究对象为573位70岁左右老人,随访分析发现,牙齿数少于10颗的人,平均寿命显著低于拥有20颗牙齿以上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并非牙齿脱落直接“致命”,而是它导致了多重连锁反应:
影响营养吸收:牙齿的最大本事,是把食物磨碎。牙齿缺失越多,食物就咬不烂、磨不细,大量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膳食纤维)吸收不充分,这会加速全身“营养失衡”,肌肉衰退、免疫下降等健康隐患随之而来。
加重消化道负担:食物咬不烂,肠胃只能被迫“加班”,易引发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而老年人肠胃功能本就减退,更容易雪上加霜。
口腔与全身健康互锁:牙齿脱落多往往伴随牙周病、慢性炎症,这些炎症因子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
影响心理与社交:“牙齿缺失导致说话漏风、脸型改变,外表更显老,沟通自信受影响,心理压力渐大。有数据显示,老年人牙齿健康状况理想,抑郁风险可降低近14%。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到底留几颗牙才算“健康达标”,需要苛刻到一颗都不能少吗?

60岁该剩多少颗牙?没有牙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金标准”是80岁及以上人群至少有20颗以上功能正常的牙齿。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基于全球健康寿命相关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换算下来,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保留20颗及以上牙齿是“达标线”,最好不要低于这个数字。
那么,“牙掉完了,是不是就一定寿命短?”其实,个体差异极大,牙齿脱落的速度和数量,与遗传、长期口腔健康习惯、全身疾病息息相关,而非单纯等同于“岁数大必然脱牙”。但如果还不到六旬,大半牙齿早已“不在岗”,那确实要警觉身体出了哪些“信号”。
常见掉牙原因有以下几类(并不是简单的“老化”结果):
牙周炎:中国口腔流行病学数据显示,65-74岁人群牙周炎患病率高达74%左右。它会破坏牙龈和牙槽骨,使牙齿渐渐松动脱落。大部分老年人“莫名掉牙”的“罪魁祸首”就是它。
龋齿(虫牙):长期高糖饮食或口腔卫生差,极易诱发。“隐形杀手”可在多年内无明显疼痛,等发现时已经“根基不稳”。

错咬与磨损:牙齿排列不齐或夜间磨牙,都会加重牙齿受损风险。
系统性慢病影响:如糖尿病患者掉牙概率可高达健康群体的1.7倍。
这说明,牙齿数量背后是一张“健康答卷”,而不仅仅是“岁数大了”的顺其自然。
牙齿是长寿晴雨表,60岁以后怎么把牙齿留到“合格线”?
既然牙齿和寿命有如此密切关系,那“如何尽量留住20颗牙”成了关键。好消息是,科学保护牙齿,能有效减缓脱落速度,60岁以后也不算晚!
1.每天正确刷牙,技巧比次数更重要
错误刷牙方式、敷衍了事等于“白费力气”。建议早晚用软毛刷配合含氟牙膏,采用“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齿呈45°,小幅震颤后横向刷拭),每次2-3分钟。

2. 定期洗牙,早预警早干预
哪怕天天刷牙也很难完全消除牙结石和深层牙菌斑,推荐每6-12个月到口腔科专业洁治。医生能及时发现初期牙周炎、龋齿,及早治疗“减少无声掉牙”。
3. 节制甜食及高糖饮料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中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本就下降,越要远离“蛀牙高发食品”。
4. 及时治疗牙病,缺牙要重视修复
如果已经缺牙,应听从口腔医生建议做种植牙、活动义齿等修复,避免咀嚼功能减退,保住相邻牙齿的正常受力。
5. 健康生活方式辅助守护牙齿
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尤其多摄蛋白和富含钙、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定时自查口腔,这些小事是长寿的“秘诀”。
牙齿不仅关乎“好牙口”,更关系到营养、消化、外貌、自信乃至社交生活——而所有这些,无一不影响到中老年的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60岁的你,如果还有20颗“坚守岗位”的牙齿,大可以自信地说“达标了”。哪怕有缺口,只要及时关注,科学干预,还不算晚!
1条评分金币+22
xian209 金币 +22 - 09-29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0399
金币
447940
道行
2004
原创
2430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51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9-29
牙龈萎缩与牙齿健康:中老年人的必修课

李大爷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牙龈萎缩和牙齿问题仅仅是年龄增长的自然现象。事实上,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积累的结果。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牙龈萎缩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改善这一状况。

牙龈萎缩的真正原因

尽管年龄确实是牙龈萎缩的一个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元凶。以下几个方面同样不容忽视:

1. 牙周炎和牙结石:这是最常见的结构性危害。慢性炎症和压迫会导致牙龈退缩,加速牙齿问题的发生。
2. 错误的刷牙方式:用力横刷、使用硬毛牙刷等行为会直接损伤牙龈,长期下来会导致牙龈萎缩。
3. 吸烟和酗酒:这些习惯会导致牙龈微血管收缩,削弱修复与免疫力,进一步加剧牙龈问题。
4. 高糖饮食:摄入过多的糖分会滋生有害细菌,形成附着斑块,长期下来会对牙槽骨和牙龈造成慢性侵蚀。

坏习惯带来的后果

坚持上述“坏习惯”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口腔问题:

1. 牙根暴露:由于牙龈退缩,牙根逐渐暴露出来,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导致牙齿敏感。
2. 牙齿松动:随着牙根暴露和牙周组织的破坏,牙齿会变得越来越松动,最终可能脱落。
3. 口腔炎症: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会导致牙周炎、牙龈炎等炎症性疾病,进一步恶化口腔健康。

如何扭转趋势

改变不良习惯是预防和改善牙龈萎缩的关键。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你维护口腔健康:

1. 选择合适的刷牙工具:使用软毛牙刷,采取轻柔的竖刷或巴氏刷法,避免横向摩擦。
2. 全面清洁口腔:除了刷牙外,还应使用牙线和冲牙器清理牙缝和龈缘的细菌残留。
3. 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保持均衡饮食。
4. 戒烟限酒:每年进行一次口腔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
5. 定期洗牙: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的洁治,有效去除牙石和菌斑。

牙齿健康与整体健康的关联

牙齿不仅是咀嚼食物的工具,更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牙齿数量与寿命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具体来说:

1. 影响营养吸收:牙齿缺失会影响食物的咀嚼和消化,导致营养吸收不充分。
2. 加重消化道负担:食物无法充分咀嚼会增加肠胃负担,引发消化不良等问题。
3. 增加慢性疾病风险:牙周病等口腔炎症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4. 影响心理健康:牙齿缺失会影响外观和自信心,增加抑郁风险。

60岁以后的牙齿保护策略

为了尽可能保留20颗以上的功能正常牙齿,中老年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正确刷牙: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2-3分钟,确保彻底清洁。
2. 定期洗牙: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洁治,及时发现并处理初期问题。
3.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高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保护牙齿免受蛀牙侵害。
4. 及时治疗牙病:一旦发现牙齿问题,应及时就医并进行修复。
5.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定期自查口腔,这些都有助于维护牙齿健康。

总之,牙齿健康不仅关系到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到整体健康和寿命。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改善牙龈萎缩等问题,让牙齿在老年时期依然“坚守岗位”。希望李大爷和其他中老年朋友们都能从中受益,拥有健康的口腔和幸福的生活。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